如何辨別宋代建盞和現代仿品?

梅從俊


只有最後一個老


哈少524


建盞是宋時風靡全國的著名茶盞,究竟有多少個種類,大概沒有人統計過。經30年收藏,八個種類的建盞齊全亮相:金兔毫盞、銀兔毫盞、供御款的褐色兔毫盞、黑盞、藍盞、鷓鴣斑盞、油滴釉盞、曜變天目盞。這建盞均是青黑泛藍色的黑胎,口徑、足徑、高度大致相同,全部釉面溫潤,似嬰兒肌膚微汗的感覺,寶光柔和。

現今仿造建盞比較成功的只有李達和孫建興先生,數量有限。李達造盞雖有黑胎但胎中摻有白色黃色雜質,孫盞則多為灰白胎。真正的宋時“汙泥胎”原料早已絕跡。村民燒造的建盞是用墨染黑了胎料製成的,新盞不能燒造出那纖細柔長密集的兔毫來的,沒有那種千年演化的溫潤寶光。從這些特徵就能夠斷定所收藏建盞是宋盞無疑。這八類建盞胎料一致,只是施釉不同,方致各有特色。    現在博物館和收藏界多有褐色兔毫盞和黑盞,而鷓鴣斑盞、油滴釉盞和天目曜變盞只有日本人收藏幾隻,銀兔毫盞罕見,藍盞只有記載,天下連瓷片都未見一片。所以各地專家若“鑑定”這幾類寶盞難度極大,只能觀摩日人的幾幅寶盞的照片,亦只是人云亦云,似有捕風捉影之談了。筆者有幸擁有這全部建盞,詳細觀察實物,分析成因,存獨家之見,貽笑大方,奇文不虞,望朋友欣賞。  

一  金兔毫盞 這是藏家常見的一種兔毫盞。兩隻,口徑均為13釐米,高7釐米。帶“供御”款的那隻金色兔毫美麗,金條柔長細蜜,當為專供皇家制作的金兔毫精品。兩隻均釉面瑩潤。底釉為藍色亮釉,面釉是黃褐色釉。寶光柔和。因八種建盞均是純淨的黑藍色的 “鐵胎”,胎質如一,後面不再敘述胎質。只有這“兔毫”是如何形成的,簡作探討。

仔細分析,黃褐色的(含鐵元素高)釉在高溫下順著藍釉垂流向下,隨著溫度的減弱而停滯,出窯即成為“金兔毫盞”。製作是分兩次用釉,先施藍釉為底釉,再以少量的黃褐色釉塗在碗口,高溫下黃褐色釉稀釋流淌,逐成“兔毛”狀態。這兩次施釉均施於生坯上。這絕技是在嚴格掌握溫度的情況下才燒成的,溫度高低都不能燒成兔毛狀態。從最後一圖看,那金色的“兔毫”多象造人初始的狀態,那千萬個人之精奮力遊向祖卵。

先人的這種技術即將宇宙容於小碗之內,那碗底即是整個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圍繞,太陽系之外是正在爆炸的宇宙,何其偉大的傑作!二  銀兔毫盞    銀兔毫是比較罕見的一種珍貴茶盞,宋徽宗所說的“玉毫條達者為上”即指這種盞。藏家即有也秘不示人的。它的用釉獨特,是在藍釉上部施一種銀色的釉(推測含錫、鋁成分)。為防出現鐵褐色,施釉之前在生坯上塗一層含鐵分子少的化妝土。由於釉料配合技術失傳,今人未能仿製。

其它製作過程與金兔毫相同,但工序更為細緻,成品殊為可貴。三  帶供御款的褐色兔毫盞由於是為皇室製造,這種建盞用工更為精細。先在生坯上上一層黑釉,再於黑釉上部塗一種獨特的醬色釉。在溼胎碗底用竹刀刻出“供御”二字。





評鑑


每種器型的盞功用有差別也有重疊,這與宋代盛行的點茶(鬥茶)法,密不可分。

束口盞從設計上來看,為了防止注水時水衝出盞外,同時在點茶過程中,束口線又利於手指穩穩的掐住盞,不至於翻折。從線條的美感上來看,峻拔的斜壁衝到盞的上部折回一條,隨後在最頂端向外微微敞開,也非常符合宋人審美,兼有峻拔、內斂、飄逸之感。

撇口盞、敞口盞,形制不一,但和束口盞相比,功用則有區別。一般認為,束口盞適用於鬥茶,而撇口、敞口盞則是適用於點茶。我們先從幾幅遼、元時期壁畫中看一下當時點茶場景。撇口、敞口盞的造型,便於疊摞擺放,不佔據過多空間。所以在宋代商業發達的情況下,茶肆這種售賣場所,更需要這種類型的茶盞。

斂口盞,宋代建窯的斂口盞燒製有一定比例,多數是小器,用途亦是用於點茶,無需贅言。屬於斂口類型的缽型盞值得一提。缽作為禪僧化緣的用器,也多做飲食器,佛教崇尚飲茶,有“禪茶一味”之說,是指茶與禪本身就有共同之處。

瞭解了宋建盞的功用和造型,逐步領會古人的智慧,瞭解宋人的茶文化!從中體會到宋建盞的神韻!自然就會和現代建盞的區分上有所感受啦!!!

至於宋建盞和現在建盞在胎釉等方面的區分,相信會有更多藏友來為你介紹的!收藏快樂,快樂收藏[祈禱][祈禱][祈禱]


昂沁夫


鑑別宋代建盞和現代仿製,最主要一點是要上手看,老盞鐵底胎自然,所謂老氣橫秋,包漿厚重,用放大鏡看結晶顆粒多




武漢的樟楓


宋代建盞釉面溫潤如玉,胎熟而不生硬,敲擊聲如木瓦,用放大鏡看釉面有細微的土粘,這種土粘旦洗不掉的,盞壁向光傾斜45度會看到釉面收縮流淌的凹凸紋!見下圖








老物鑑


多年前的收藏,不知是何年代,但肯定是有些年頭的老物件,誰能讀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