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貧積弱"的宋朝為何會成為古代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weiboguo5034


“積貧積弱”只在某個點而言,也是性對而言。如果放眼整個宋代歷史,整體上來看,宋代從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甚至有些都是空前的。


宋朝的暴君很少,多數都比較有文藝範兒,溫文儒雅。君主相對仁愛,對大臣殺戮很少,像宋太祖趙匡胤成皇帝之後,為收歸兵權,也是想了個“杯酒死兵權”的方法,最後還妥善安排了這些被收歸了兵權的大臣們的後路。並且,宋太祖還留了類似家訓的“誓碑”,其中一小就是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這就影響了後面的皇帝,幾乎都比較仁愛儒雅。

重文,在於科舉制度的改進。科舉制度起於隋唐,在宋代到達巔峰。公平的競爭制度,讓不少寒門人士,有了出仕的機會,直接刺激了文人的激增,勢必也就非常重視教育發展,當時入朝為官的,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來至平民階層。

學術研究上的自由和開放性、兼容性。儒、釋、道三家並行,儒學為主,釋、道為輔,並且不相悖,互相學習對方和滲透。時不時還有學術“論戰”等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可謂很“現代"。

文學上的發展,逐漸跳出“貴族圈子”,走向平民化和通俗化,大眾讀來也不再是晦澀難懂的文字,而是通俗易懂的內容,一花一木,一景一物,皆可以是文學創作的素材,讀來更為平易近人。

政治開明化,使得人民生活穩定,人口自然會增長,人口多,也會刺激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文化、科技也都會隨著發展。


趣說唐宋歷史


趙宋王朝,肇起公元960年發生的陳橋兵變。1253年以後蒙古軍隊陸續南侵,1274年即鹹淳十年,年僅35歲的宋度宗去世,長子趙顯即位,為宋恭宗。此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 ,延至1276年宋恭宗被元軍俘虜,南宋即告滅亡,從960年到1276年,兩宋共歷十八帝,享國319年,是唯一超過三百年的封建王朝。

大宋是在五代十國基礎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其獨特的周邊環境和國內政治現實,大宋政權採取了徹底的崇文抑武政策,致使武人地位低下,待遇降低,故使大宋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武備鬆弛,戰鬥力下降,時常收到外辱,特別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和欺辱。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5年又爆發了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在大宋被屢次外辱的情況下,大宋的經濟文化等卻有了長足的發展,立國40年後的公元1000年即鹹平三年,大宋的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也遠大大超過了盛唐。大宋武弱是事實,但經濟實力和國力一點不弱。由於有了良好的經濟實力做基礎,再加上趙宋政權寬鬆的執政理念,對文人士子的高度尊崇,使大宋時期的文化有了快速發展和提高,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徐大乎


所謂“積貧積弱”指的是北宋政府長期的冗兵冗官冗費造成積貧積弱,也就是財政赤字與軍隊戰鬥力不足。而宋代在文化上確實是古代最繁華的時代。

宋朝的文學空前進步,遠邁漢唐,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享譽古今,對人類文化做出了經典而又傑出的貢獻。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對宋代文化稱頌不已:“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出北宋朝。

宋詩、宋詞與唐詩並稱為中國詩詞的高峰,無數聞名遐邇的詩人、詞人:晏殊、柳永、蘇軾、秦觀、李清照、辛棄疾、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

修書:宋太宗立項修編的“宋四大書”:《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冊府元龜》至今仍有重要價值。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鑑》是史學巔峰。

儒學: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合成北宋五子,南宋又出了心學的鼻祖陸九淵和理學家朱熹。

為什麼宋朝的文化會如此發達?容我細細道來:

從國家層面看

1、制度開明

宋代有”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傳統,用”以文馭武“的政策使得文官地位提高,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祖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宋太宗對讀書風氣的提倡,有宋一代,文教昌盛,學術繁榮,名家輩出。

不但如此,文化繁榮的前提是寬鬆的政治環境,動不動就文字獄,明、清兩朝因言獲罪、血流成河的現象在宋朝並沒有出現過。蘇軾的烏臺詩案算得上是唯一一次因言獲罪的了,但蘇軾也僅僅是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2、科舉制度

兩漢官員選拔是察舉制,魏晉是九品中正制,官員掌握在世家門閥之中,隋唐開始有了科舉,但大部分的官員還是來自權貴集團。但是到了宋代,政治上活躍的不再是唐代的門閥氏族,而是平民出身的士人。原因就是因為宋代科舉制度逐漸成熟,成為國家官員主要的選拔手段。宋廷以考試選拔人才,不限門第,選拔人數也比隋唐時期增加了很多。宋詩有云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汪洙的《神童詩》

詩歌充分反映了在宋代,平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書學習文化,從而平步青雲。據統計,《宋史》列傳中的北宋人物,一半以上是出身布衣,三代沒有為官的平民子弟。以宰執的出身來作統計,情況也大體相似。平民出身的科舉官員,在北宋初期約佔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過四分之三,到北宋末期更超過五分之四。可以說,科舉制改變了整個宋代精英集團的來源。給貧寒家庭子弟以公平出仕的機會。所以民間讀書考科舉之風盛行。

從社會層面看

1、科技發展帶動了文化繁榮

造紙業和印刷術的成熟,使得知識傳播的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兩漢之前文字寫在竹簡上,成本高、便利性差是不利於知識的傳播的,所以知識只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兩漢之後紙張發明降低了文化傳播的成本,但是印刷術沒有發明的時候,文化傳播的效率是很低的。宋代無論造紙術還是印刷術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峰的時代。所以知識、文化傳播的成本下降,效率提高,使得民間有大量的文化學習機會和資源。

2、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繁榮

宋代不但是中華文化的高峰,也是經濟發展的高峰。民間經濟高度發達,使得人們從繁重的勞動解脫出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讀書學禮,重視榮譽和恥辱。

3、教育機構發達

官方教育機構發達,僅僅北宋末年徽宗一朝,官學學生就在16~21萬人之間。每年能來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有40萬左右。

北宋民間教育機構——書院也非常多,北宋很多高官名儒都主持過民間書院,如晏殊、范仲淹都主持過應天府書院。

結語

宋代之所以文化這麼發達,從國家層面來看政治開明,科舉完善,從社會民間上看,科技、經濟、教育體系的逐漸成熟都為兩宋文化的高度發達奠定了基礎。所以才有陳寅恪先生”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