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傳統產業的四大邏輯

如果傳統產業沒有海量數據支撐,就沒資格談人工智能。傳統產業是否從人工智能中受益,一個基本評判標準,傳統產業的海量數據是否被挖掘出來。

AI賦能傳統產業的四大邏輯


人工智能的中國境遇

過往60多年,人工智能一直低調的靜心修煉,而就在近兩年,人工智能突然站在了舞臺的中央,享受著萬千寵愛。造成這一場面的原因,並不是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而是人工智能開始落地,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的人工智能受到矚目,還有一個特殊原因,為傳統產業轉型找到了新的方向,似乎捆綁了人工智能,傳統產業的前途就一片光明瞭。

今天,從紙媒到網媒,關於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關係的報道,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如顛覆、接盤、替代等。我們看到了無人超市、無人駕駛,從醫療、金融到律師都出現了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職位。這時,有兩種情緒瀰漫在上空,一種樂觀,傳統產業找到升級轉型的法子;一種悲觀,傳統產業被人工智能推向死亡之地。樂觀者高興過了頭,人工智能有可能演化成一股泡沫,傳統產業轉型徒有其表。悲觀者害怕過了頭,傳統產業將可能錯失轉型的機會,人工智能只是自娛自樂。

2017年,麥肯錫對中國傳統企業做了一份調查,用一組數據量化人工智能的中國境遇。傳統企業擁抱人工智能: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公司在去年的人工智能戰略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然而傳統企業並沒有足夠的信心贏得勝利:84%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能的大獲勝者可能是互聯網企業和創業公司。殘酷的現實:90%的受訪者都認為人工智能將從根本上改變行業。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準備好了,數據顯示:在中國的人工智能從業人員中,不到25%在人工智能行業有超過10年的經驗。

看似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親密關係”,背後卻隱藏種種尷尬、不確定、危險,煎熬的守護或瘋狂的突進,擾亂了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健康關係,為雙方的未來設置諸多障礙。在這裡,我們用“賦能”一詞表述兩者的關係,試圖用四大邏輯簡單闡述雙方如何在未來攜手成長。


AI賦能傳統產業的四大邏輯


“賦能”的四大邏輯

一是產業邏輯。人工智能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賦能”,關鍵的是重構傳統的產業鏈,打破過往的產業資源關係,改變產業之間的界限,深度融合產業間的關係。用一個簡單的詞語理解人工智能“賦能”下的產業邏輯,我更喜歡用“重混”。這是被稱為“硅谷預言帝”凱文·凱利提出的一個說法,意思是指對已有事物重新排列再利用。

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內部順序的排列一個根本性影響,對企業與消費者的前後順序進行了對調。過去是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人工智能“賦能”後,挖掘出消費者需求後,企業量身為消費者定製。今日頭條就是藉助人工智能對傳媒產業的賦能,顛覆了新聞行業,精準對用戶推送新聞、推送廣告。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生產線上的產品由規模化、統一化到定製化、個性化轉變。

過去,我們看待傳統產業鏈條是上下游的邏輯,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產業的鏈條是橢圓形的邏輯。人工智能賦予傳統產業上的不同元素更多自由的空間,為創新創造了可能。傳統產業的對手與朋友也將發生根本改變,你的對手往往出現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出租車公司的對手不是同行,而是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當傳統產業擁抱人工智能,“跨界”朋友增多了,原本的敵人成為了朋友,比如銀泰(線下超市)與阿里巴巴(線上超市)。銀泰與阿里巴巴的結盟,賦予傳統的超市智能化,讓無人超市成為可能,並不是滅掉超市。

傳統行業的領軍者從產業邏輯的角度,打開理解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關係的新視野,才能獲得更多操作空間,不會受困於企業自身。當你決定開始擁抱人工智能時,你要問問自己,是否在產業間的關係上有了新的認識?是否能找到一個點與人工智能融合?

二是技術邏輯。最近,騰訊與華為、順豐與阿里巴巴互撕,敵對的兩方都不是同行卻成了對手,而且還都是同一個原因:數據。人工智能之所以在今天一飛沖天,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海量的數據支持。缺乏數據支持,人工智能就只是實驗室一個普通的試驗品。我們在這裡講技術邏輯,實際上更準確的是指數據邏輯。

如果傳統產業沒有海量數據支撐,就沒資格談人工智能。今日頭條得益於海量數據,藉助精準的算法為你提供想要的信息。金融業,根據你各種消費的數據,設定保險的貸款額度,定製屬於你的金融產品。華為與騰訊之爭,源於華為的一款智能手機獲得用戶在微信上的數據,從而為手機用戶制定各種需求。傳統產業是否從人工智能中受益,一個基本評判標準,傳統產業的海量數據是否被挖掘出來。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支撐,正因為如此,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遙遙領先。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有效說明在海量數據支撐下,讓傳統產業的人工智能化成為現實,這些數據包括行駛路線數據、反饋數據、各種路標數據等。李彥宏就表示:“人工智能這麼火的主要原因是大數據”。接下來這一句更為重要,他說:“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界限愈加模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傳統產業捆綁人工智能,背後捆綁的實際上只待開發的大數據。

三是運營邏輯。2016年5月,富士康崑山工廠解僱了5萬員工,替代他們的是機器人。這有什麼好處,勞動成本降低了,不用擔心員工跳樓,更重要的是效率上來了。今天,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生產線上的直接影響,大量的機器人走上工作崗位,整個工作效率發生質的飛躍,迫使企業家重新思考企業的運營。

當看到生產線上整齊劃一的機器人時,企業家根本沒必要擔心所謂顛覆、替代,而是效率提升的好處。在無人超市裡,高度智能化節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通過刷臉或二維碼完成整個購物,效率提升不用多說。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從運營角度上直接的受益是效率的提高。

許多傳統行業的痛點,就源於低效率運營,從銀行、火車站到醫院排著長長的隊,足以說明這種低效率。假設醫院通過嫁接人工智能,精準預測,鎖定各方需求,配置相應的醫生,讓病人錯開高峰期。要解除傳統行業對人工智能的恐慌,很有必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效率上的貢獻。當人工智能展示了在傳統產業上效率的釋放,甩掉傳統產業轉型的包袱,轉型成功就指日可待。

四是用戶邏輯。“用戶是上帝”的口號喊了多少年,又有多少企業做到,大家心裡明白。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後,“用戶是上帝”的服務承諾可兌現了。用戶想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看什麼,在人工智能後臺做到精確預算,企業只需照單上菜。在前面的產業邏輯,我們提到產業鏈關係調換,拔高了用戶地位,促使了用戶邏輯的產生。人工智能造成產業鏈關係的改變,用戶的地位上升到從未有過的高度,直接改變企業在產品製造、市場營銷、客戶維護等一系列觀念。

當你坐在無人駕駛的汽車裡,解放了用戶雙手,拿出更多時間處理事情。如果你的產品因為人工智能注入,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信賴,你又有什麼理由拒絕人工智能。當你考慮在產品、商業模式中添加人工智能,卻忽略用戶的想法,即使產品再好,也不可能助你轉型。

現在的商業環境從B2C到C2B轉變,驅動傳統行業以用戶的角色看待自己的產品,而要幫你達成這一目標,需要藉助人工智能。有很多時候,用戶並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件產品,這時人工智能起了輔助,減少了用做決策的時間,一個為用戶節約時間的企業,沒有理由不愛。

有一天會出現這樣一種場景:你下了班,就去了軟件上給你推薦的餐廳,吃完後進了一家服裝店,機器已經為你選好你要的衣服,隨後去看了一場軟件上為你推薦的電影,看完之後出租車已等在影院門口,還沒進家,屋內溫度已自動調好。你經歷的這一切服務來自於傳統產業,統領這些的卻來自一款人工智能軟件,這些對於你是這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

結語:開啟未來之門

如果說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在門內,產業、技術、運營、用戶四大邏輯,則是開啟大門的四把“鑰匙”。目前,僅有一把或兩把開啟了大門,你看到的只是傳統產業轉型的某一部分,理解的人工智能只是某一場景,就有可能誤解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關係。我們期待,四把“鑰匙”共同開啟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