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36 歲清華畢業 IT 男馬桶上猝死,死前對母親說「太累」?

深圳 24 歲程序員倒在工位上?是否程序員下班晚、加班多成了常態?

最近啊,又一起猝死的新聞,大疆相機部一員工於12月8日早7點半左右在家中突然呼吸急促,其女友對其進行了按壓急救並撥打了120,然而當救護車趕到時,人已經離世了,終年25歲。1、逝者十分年輕,今年剛碩士畢業。2、事件發酵後,有網友質疑是加班文化導致的過勞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身邊越來越多這樣的新聞,生活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天似乎有一百種可能讓我們焦慮沮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每10箇中國人中就有1個患有精神障礙疾病,估計全國有5000萬以上的精神焦慮患者。

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我們為何會如此焦慮?整天在焦慮些什麼呢?

任何時候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我們要好好對待自己,生命不在,又何來工作的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現在這個詞卻在被時代各種各樣的聲音裹挾著: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地拋棄你;同學聚會變得都不敢去參加了......

這種所謂的“鄙視鏈”傳遞著一種單一的認知和價值觀,財富就等於成功,在大城市拼搏就能碾壓在小城市安逸過日子的。在這種觀念的裹挾下,能不焦慮麼?於是,我們:

  • 忙著趕路,生怕被時代拋棄;
  • 急於成功,對現狀與自己各種不滿;
  • 想抓住一切可能,時刻擔心錯過和失去。
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但是大部分熬夜焦慮的人都與努力無關,而是一種不自律的結果,一種低效率的表現。

意大利著名小說家卡爾維諾就說: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

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我們每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創傷,我們戰鬥就是為了擺脫這個創傷。

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努力,就這樣,我們深深地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用善良去揣摩資本家,寄望利益的不請自來,正是他此刻茫然無緒的根源。

首先,你必須弄明白,職場沒有功勞簿,只有成績單。

你的成績依賴於健康的身體,高效的工作,持續的貢獻。而這一切,當病痛來襲,都無從談起。

捂著疼痛堅持上班,老婆生子時心有掛慮,連續熬夜腦袋炸裂……這樣本身就毫無高效可言,也很可能導致工作結果就是渣渣。

拿命換錢,最可怕的是你錢沒得到,命也沒了。

其次,你要提需求,在公司最需要你的時候提。

一個人最值錢的一刻,就是公司對你價值訴求最大的時候。

那是黃金一刻,一定要盡在掌握。

參與初創時,你必須要談好股份,白紙黑字寫下來;拼命前,你要問清楚KPI,以及公司對KPI的獎勵。不要到你做完了,生病了,拼不動了,再去談。沒有人會跟你談。

最後,最最重要的,不要玩命熬夜,不要忽視小病。

不給你去看病的老闆,並不值得你拼命跟隨。

記住,你也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不珍惜自己?!

當你能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努力,當你對努力已經習以為常,再也沒必要當做炫耀的資本時,你一定會迎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人們總是在想象中,把自己置於一個並不真實的道德高度。而服從,才是道德的一種無比正確的選擇。

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都爭先恐後地去拿這個時間點“應該”拿到的東西,可是卻忘了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之前在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人一生的成就?”的話題,其中一個作者的答案獲得了13萬的高贊:

你內心最深處的衝動、你真正的慾望,決定了你到底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其實這就是了解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區。

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那麼輕鬆,人生像開掛了一樣的根本原因。他們已經通過對自己的瞭解,挖掘自己的優勢,進入了由內在衝動驅動的加速賽道。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卻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點。

“殘酷的社會壓力逼迫我們通過複製所謂的成功道路來獲取社會資源,可是卻完全忽視了人的內在動能才是決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生命中最難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別人所定義的,在焦慮中奔忙,最後卻碌碌無為。

沒人能定義你的人生你本該有屬於自己的顏色,更舒服的活法

是時候放慢你的腳步,去好好認識自己,而且是越早越快開始越好,因為這樣,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價去選擇,去找到專屬你自己的路,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在自己的時區裡過出不焦慮的開掛人生。而不至於在焦慮中惡性循環,止步不前。

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如果已經你陷入某種既需要外界贊同又容易自我感動的狀態,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

1、你為什麼要努力?

2、你真的夠努力了麼?

3、你明白努力和吃苦的區別麼?

4、你堅持了麼?

“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能成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種大一棵樹都要十年,更何況要完成從平凡到成功的跨越?

工作永遠不要高於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