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雖然人工智能發展越來越快,但是這種發展在消費級AI產品身上,卻沒有得到過多的體現。

驢唇不對馬嘴的問答、待機時突然爆發出的詭異笑聲(Alexa)、以及市面上頻頻出現洩露隱私的新聞,讓人們對AI產品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不僅如此,從功能上來看,海量的數據、升級的計算能力和強大的算法,並沒有給本質上仍以“語音助手+WiFi”為主要功能點的AI產品們帶來明顯的技術創新。

AI消費級產品市場的紅利到頭了嗎?

恰恰相反,並沒有。

以智能音箱為例,8月15日,Strategy Analytics發佈了2019年第二季度智能音箱研究報告,報告顯示, 2019 年Q2 智能音箱的全球銷量持續飆升,達到 3030 萬臺,同比增長95.8%。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銷量榜上的前五名依次為亞馬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和小米。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大廠們背後的智能家居生態策略佈局和價格補貼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從14年亞馬遜推出有語音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Echo到現在,消費級AI產品市場經歷了從技術主導市場到生態主導市場的變化。

除了將AI產品視為做佈局智能家居生態的入口之外,這類智能產品同用戶之間的語音交互場景也讓企業發現了新的品牌營銷渠道,為了快速搶佔市場,大廠們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補貼戰,時至今日,智能產品市場上整體呈現一股“大企業吃肉,小企業喝湯”的場面。

雖然基本完成了對市場的瓜分,但是企業對於下一步如何進行商業化變現的路徑仍然不甚明確,雖然紅利仍然存在,但是一個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現有市面上的產品,在技術功能的實現上,變現差異性即將到頂。

再加上種草文、短視頻等新媒體,加上購物鏈接秒變渠道,也在不斷搶佔企業對智能產品“流量入口”的角色屬性。

在這種趨勢下,不會“察言觀色”,只能呆板的給出既定的答案的智能產品們,雖然現在仍享受市場紅利,但是長此以往下去處境堪憂。

即便是有強大生態和低廉價格補貼撐腰的智能音箱,如果不能更加“智能化”,也擺脫不了消費物聯網入口的角色,和在通用式智能家居遙控器的出現後被拋棄的命運。

無論如何,企業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營銷點來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戶,挖掘人工智能的情感陪伴屬性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對於大部分“有孤獨感”的年輕人來說,情感陪伴的角色主要由家裡的寵物來完成。

儘管他們有時候會犯錯,但是因為每個寵物有自己的個性,可以對我們的感情做出回應,慰藉我們的孤獨感,我們對這種毛茸茸的生物容忍度極高。

同理,當AI產品具有人格化、情感化的屬性之後,人們想要使用的意願、使用頻次也會更強。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想擁有瓦力同款掃地機器人

市場上通過AI產品人格化的變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實現途徑:

第一種以虛擬偶像為代表,主要是挖掘已有的IP形象,並通過ai技術使其表現形式更加立體,使用者們也會將之前就同IP建立的情感投射在ai形象上。

今年1月份,就有閱文圖書旗下的紅袖讀書與微軟小冰合作,為IP《全職高手》中的五名角色定製虛擬角色的新聞。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微軟小冰擁有一套情感計算框架為核心的完整人工智能體系,基於該框架,她可以做到為書中的主要人物定製性格、三觀、興趣“,並賦予他們和讀者對話的能力。

第二種則是通過語義識別技術、視覺識別技術和知識圖譜等多種技術,讓產品可以更加靈活的根據不同場景同用戶產生交互,形成自己的人格和情商。

對於AI來說,情商意味著什麼?

在現代心理學理論中,情商是識別、理解並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情商主要由以下五種特徵構成:瞭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

當兩個人面對面交談的時候,雙方不僅在理解對話的含義,同樣會結合對方的語氣、面部表情、手勢。判斷對方的情緒,提供適合當下場景的對話或是解決方案。

這種能力對於人工智能來說,意味著要掌握語音識別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和大量的數據訓練。現階段,科學家們在語義識別技術上,已經可以通過語氣語調和對人類面部微表情的觀察,簡單的判斷出人類的“喜、怒、哀、樂、驚訝、疑惑”等多種情緒,並給出正確的回應,

近日提交IPO的曠視科技Face++ 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就可以識別憤怒、厭惡、恐懼、高興、平靜、傷心、驚訝等七類情緒,用於教育領域對學生情緒的識別和營銷領域精準廣告投放場景。

這類基於圖像或是聲音的情緒檢測,背後的原理通常是通過對人臉表情的紋理、肌肉或是聲音音調的變化,對特徵點進行編碼,並和已有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對情緒進行確認。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但市場上大部分的情緒檢測方式,仍然無法脫離基於大量人工標註的數據,且和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技術相比,對AI來說,更難的是如何在與人們交談的過程中,理解當下語境中的隱含信息和所處對話場景的社會環境。

技術難以突破是一方面,AI產品人格化的另一重阻礙,來自人們對於AI擁有自我意識後的威脅感。

皮格馬利翁的雕像

萬能的神啊!我祈求你們將一個類似我那象牙貞女賜我為妻吧!——《皮格馬利翁 希臘神話》
哈爾,開門 抱歉,大衛,恐怕我不能那麼做——《2001太空漫遊》


從皮格馬利翁祈求神明賦予雕像生命的神話故事,到近兩年科幻電影中暴走的AI反派,人類對於強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可謂既期盼又恐懼。

AI需要情商,但不是現在

一方面,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讓每個人面對面深入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吐露心事的“智能朋友”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隨著AI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們的威脅感也不斷擴大:是否會有一天,AI的發展將會超越我們對它的理解能力?

其實,現在這個問題大可不必過於擔心,一方面,人們對於現階段對AI的威脅感,主要來源於未來科技可能會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從而不受控制。而關於這一點,已經有不少研究團隊,在致力於解釋AI的思考方式和決策依據。

另一方面,即便是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也需要在人們對其輸入的數據和信息之上進行自我進化,就像皮格馬利翁精雕細琢的雕像妻子一樣。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人類製造的。它的行為、思想,其實是反映的是前期的創造者或是後期的“培育者”的道德觀、價值觀。

這樣看來,在未來比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永不叛人“三大定律”更重要的,也許是“人類使用機器人行為守則”也說不定。


本文主題:

觀點 | AI的情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