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少女堕胎之旅 用极具争议的话题 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少女堕胎之旅 用极具争议的话题 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

时光网洛杉矶讯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主伊丽莎·希特曼的最新作品《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用新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一个触及堕胎议题的青少年成长故事

电影细腻地描绘17岁女主角奥顿的性格,她身处超乎自己能力可以处理的困境中,必须面对大人世界的冷酷无情。伊丽莎敏锐地捕捉了奥顿惯性压抑的不知所措,在极简但自然的对白催化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给人深刻的感受力。

伊丽莎继续前两部作品《沙滩鼠》和《感觉爱》的新现实主义风格,用同样真实与坦白,叙述了受困扰青少年主角的不完美,还有他们的内心的各种情绪纠结。 《从不》以奥顿的高中才艺表演秀开幕,当大家都搞笑耍宝,奥顿的吉他自弹自唱显得不同。但她表演途中,台下却有男同学大喊“荡妇”,尴尬不舒服的奥顿没有太多反应,继续唱着自己创作的悲伤歌曲。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少女堕胎之旅 用极具争议的话题 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

预告

不做反应继续往前进,似乎是总是面无表情的奥顿处理事情的习惯。奥顿是由年轻音乐艺人茜德尼·弗拉尼根饰演。首次演戏的她在《从不》中展现了演技深度,在没有太多台词辅助、铺陈角色性格的情况下,弗拉尼根饰演的奥顿表面不多话,内心却有复杂的多样面。

从奥顿的惯性行为、以及与她身边亲友的互动中,希特曼生动设计了奥顿内向抑郁的性格,让弗拉尼根演活了这一角色,跟观众培养出更亲密的情感连接。

身理心理都开始出现变化的奥顿,到家附近的妇产科诊所就诊。电影从未直接透露奥顿肚子里孩子的爸爸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下怀孕,能确定的是奥顿不想要留孩子。但保守的宾州小镇妇产科诊所不提供、根本不认同堕胎,奥顿试了几个偏方,其中不乏极端的方式,仍旧徒劳无功。

奥顿的异常被眼尖的表妹兼挚友史凯乐发现,知道真相后,史凯乐二话不说带着奥顿上纽约找堕胎诊所。新兴演员塔利娅·莱德饰演青春洋溢、正面积极的史凯乐,是奥顿寻求堕胎的旅程中最佳、也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两个小女生虽然个性大相径庭,奥顿的内向抑郁对比史凯乐的阳光青春,但她们两人几乎一个眼神就可以沟通,即使吵架都不大开口,别扭完继续是好姐妹。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少女堕胎之旅 用极具争议的话题 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

行动派的史凯乐钱拿着、行李收好,就带着奥顿一起提着随时会坏掉的行李箱,从宾州小镇搭公车到冷漠的纽约大城市。过程中史凯乐从不多问细节,奥顿也不主动提,呼应了堕胎在女性之间仍是禁忌话题,但一路情义相挺的战友情谊比金坚。

未婚怀孕、堕胎之外,另一个贯穿《从不》故事主轴的,是年轻女性时常受到的男性注意力,无害或暴力的型态都在电影中明示暗喻表现。偏差、甚至暴力的男性注意力,像是总爱吃奥顿和史凯乐豆腐的超市店经理,或是奥顿行为猥亵的继父(孩子爸爸的可疑人之一),或者无害的搭讪,像是两人在前往纽约的巴士上遇见的20多岁年轻男子(席尔多·派林饰演)。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少女堕胎之旅 用极具争议的话题 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

海报

奥顿和史凯乐对这些似乎习以为常,电影里史凯乐更学到,在这种处境模式下的生存之道,替讲述年轻女孩经历的故事增添层次。

虽然触及未婚怀孕和堕胎,《从不》主要还是讲述一个青少年遇到难题的成长故事,恰巧奥顿遇到的是青少年能惹上最棘手问题之一。即使没有相同的经历,年轻时遇到大难题,内心产生不知所措的恐慌,是大家都有过的经验。希特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用极具政治争议的议题作陪衬,着墨在描绘长大过程遇难时心里的情绪转折,勾起观众记忆中非常私人且深刻的情绪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