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滄桑七十年 輝煌鑄就七十載

回首滄桑七十年 輝煌鑄就七十載

斗轉星移七十年,滄海桑田一念間。宜都市人民法院與中國的法治事業一起成長,一起發展。伴隨著歷史前進的滾滾車輪,內設機構應勢而立,司法職能全面拓展,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審判執行全面推進,司法改革成效顯著,辦公條件全面改觀,宜都市人民法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1995年12月9日全省最佳法院揭牌合影

曾記否,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0年3月,宜都市人民法院的前身宜都縣人民政府司法科宣告成立,辦公地點設在城關鎮中山路縣委政府大院旁。當時,辦公條件極為簡陋,全科只有9名同志和4間辦公室,公共走道就是公開審判的場所。1952年7月,宜都縣人民政府司法科改建為宜都縣人民法院。“文化大革命”期間,公、檢、法機構被砸爛,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宜都縣公安機關軍事管制小組履行審判職能,辦公地點設在城關鎮宜紅路公安局院內。1972年,恢復設立宜都縣人民法院,全院9名同志在公安局院內辦公。1984年,法院搬遷至江家大堰36號,當時只建了1棟宿舍和簡易廚房,沒有錢建辦公樓,就只有在廚房頂上加建一層,廚房頂上、門房、車庫就成了幹警辦公和開庭的地方。一進法院大門一個大下坡,院外道路比院內還要高。一位山東來的律師,站在法院大門口有感而發:“我對這個法院辦案的權威性有懷疑,我到過全國很多的法院,進門都是沿著臺階往上走進法院的,你們進門就走下坡路,沒有一點威嚴感。”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當初辦公條件的貧乏。1994年法院遷至陸城鎮工農路64號辦公,辦公條件開始有了改善。

1995年宜都法院外景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1998年辦公用電腦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力的不斷增強,2006年,總建築面積8089平方米的標準化6層辦公大樓拔地而起,沿著象徵著新世紀人民司法事業蒸蒸而上的21步臺階拾級而上,讓人們感到莊重威嚴。大樓內審判、執行、訴訟服務和辦公功能齊全,嚴格實行“辦公區、訴訟服務區、審判執行區”三區分離。信息化建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功能視頻會議室、科技法庭、數字化審判委員會、電子檔案、法院系統四級專網、審判信息管理系統等項目的建設,辦公自動化程度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法院的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作為新時代的法院人,我感到無比自豪。如果那位山東律師再來宜都,一定會發出由衷的讚歎!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2006年10月18日,投資800多萬元,佔地面積6248㎡的新建辦公大樓主體工程竣工,時任院長李鳴及部分幹警在新辦公樓前合影(右二為周瑜)

不僅如此,交通工具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建國初期外出辦案,都以步行為主,後來才有了自行車、摩托車。上世紀80年代初,用1000元買來的號牌為“湖北50-50795”的舊吉普車成了法院第一臺的辦案和行政用車。現在,外出辦案、送達、執行,全部都是現代化裝備精良的警車。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極大地節省了辦案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桑塔納警車 攝於1998年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我院幹警進行射擊訓練 攝於1995年

法院的內設機構也不斷適應國家變化發展的形勢需求而調整。建院之初,只設有行政股、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這在當時為鎮壓反革命、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保護人民民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又增設了派出法庭,方便當事人訴訟。1972年恢復設立人民法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能不斷擴大,從過去單一的專政職能發展到全方位調整各類社會關係,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先後增設經濟審判庭、行政審判庭、告訴立案庭、審判監督庭、執行局等,以滿足不同時期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改革開放以前,法院審理的案件主要是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兩大類,每年案件數量都在200件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民主法制的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各類訴訟案件逐年上升,現在每年案件數量都在4000件以上。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人民法院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過去的同志大多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文化程度較低,且都沒有經過法律專業培訓。改革開放以後,幹警的文化素養開始發生變化。全國法院幹部業餘法律大學的創辦,使我院有了第一批法律專業的畢業生。現在,新進法院的同志多數都是法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且通過了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到2018年底,全院在編69名幹警中,本科以上學歷就達62名,其中研究生7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人民法院的司法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實行法官員額制,使法官素質進一步提升,從而提高了辦案效率和案件質量,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70年的風雨歷程,70年的摸爬滾打,宜都市人民法院的幹警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依法辦案,依法執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法院工作受到了各級組織的肯定和人民群眾的好評。1995年被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授予“最佳人民法院”稱號,並榮立集體二等功。連續9年被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多次被宜都市委、宜都市人民政府命名錶彰為“紅旗文明單位”、“文明機關”、“普法先進單位”、“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等。先後有2個人民法庭被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命名為“全省示範人民法庭”。21人次榮立二等功或受到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通報嘉獎;89人次榮立三等功或受到中級法院以上的通報表彰;151人次被宜都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模範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

回首沧桑七十年 辉煌铸就七十载

如今的宜都法院外景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回顧歷史,是為了不忘歷史,更是為了肩負歷史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邁進新時代的宜都法院人,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砥礪前行,奮勇前進!

平安法治宜都

一直在您身邊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