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善德篇第六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在本章中,老子告诉德厚才能精足、气和,同时老子也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走向衰老,而这是不合于道的。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

猛兽不据

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脧(zuī)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háo)而不嗄(shà)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注:

① 毒虫不螫:王弼本作:“蜂虿虺蛇不蛰”。河上公吴澄等诸本皆作“毒虫不螫”。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毒虫不螫”,注云:“蜂虿蛇虺不螫”是此六字乃河上公注也。王弼本亦当作“毒虫不螫”,后人以河上注羼入之。“毒虫不螫”正与下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对仗工整。据以上校订。

② 脧:王弼本作“全”,傅奕本与帛书乙本做“脧”,河上公本等作“䘒”,与“脧”通用。据以上校订。

③ 号:当作号啕大哭、号叫时,读háo。

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绎 读

这一章参考了任继愈《老子绎读》的版本,跟王弼通行本不太一样,但是意思一样,整齐、对齐,容易记忆。

当然我们力求精确合于老子的祖本,但是这个祖本什么样?除了王弼通行本之外,还有郭店竹简、马王堆帛书、河上公本,还有敦煌本等等。对于初学者,推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为比较全面、资料翔实;王弼本参读楼宇烈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帛书参读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再参照任继愈的《老子绎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字义参考汉典www.zdic.net,里面有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就已经很全面。

庄子曰:得意忘言。圣人想传递给大家一个意,所以立言表达。那么,这章的意在哪里?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德深厚的人,可以用赤子来比喻。

这一句重点理解,德厚。要有德,还得厚,就好像赤子一样。赤子:刚出生的婴儿,皮肤很红,有一种混樸未破的氣。

德虽然无形无象,但是我们内心对此会有种感觉,且可以用厚薄来形容。有厚德,也就会有薄德、缺德、无德。我们经常讲:这个人跟我们内心有距离、这个人高高在上;其实他就在身边,就跟我们一样住在平地上。这就是人类的通感,通用的表达方式,用形而下,来形容形而上的无形无质。所以无形无象的德,也可以用厚来形容。无形的氣质呢?也可以用浅薄、深沉、厚重、轻浮等形容。所以含德之厚,可以比于赤子。含,有隐含而不外泄的意思,不会轻易散开、流薄。

有个这个厚德会如何呢?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他,凶禽不抓他。

螫: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据:按着。攫:抓取。

这是危害生命的三个重要因素。直到现在,一些毒虫,包括昆虫和毒蛇,也是现在人类致命的因素。毒虫有毒液,也可能传播传染病等等。但是有了厚德,这些危害生命的因素,都会远离。如50章:“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以其无死地。”德全不危,德厚也不危。

所以我们理解老子思想,他很关心每一个人,如何去维护生命,善始善终,安全一生。人也需要寿命够长才能得道,如孔子到了70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而要是还能活得更长,显然境界就更高了。老子这五千言的目的很明确,后人可以依据此全面修行,得其天年。也有反说,如:强梁者不得其死,不道早已;这就是不得天年而夭折了。以此,引起大家的警戒。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很弱,筋很柔,手握的很牢固。

这是婴儿的象:筋很柔软,骨骼很弱,手抓得很老。筋柔肯定是好事,筋柔百病消;骨骼弱,对成人就不是好事,所以有强其骨之说。婴儿还是比较娇嫩的,他在初始阶段必然如此。但是从现象上看,身体整体很柔软,而不僵硬。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僵硬的地方,肯定有问题。然后再对照看看情志哪里有问题,人与人之间哪里不和谐,要学会应用《道德经》的思想,相应解决之。

握固:婴儿小手抓得很牢,与人死之后,撒手而去,形成对比。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还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但是小生殖器能翘起来,因为精饱满到了极点。

脧:小男孩的生殖器。

自然界的阴阳之象,有:谷、山;动物、植物、人类,则用牝牡、雌雄、男女。所以这里的牝牡之合,就是指人类的男女和合。未知,说明孩子的生命精华很完整,没有耗散。看一个人精神饱满和萎靡不振是可以看出来差别的。

注意精之至也,其实,不分男孩女孩。孩子的先天之精足,体现为精力很足,如小孩到处乱跑,精力旺盛,大人比不了。孩子逐渐耗散元精而成长,成年之后自然具备各种欲望,也消耗了生命元精,所以到一定岁数,往往表现为精力不足,和行动力不强。

那如何精足呢?首先说,什么是精。精有个米,本意是把谷物之中最好的选择出来作为种子;后来转意为最好的,如精义、精兵等。《管子》曰:“精,氣之极也;精也者,氣之精也。”所以,精就是氣最好的那一部分。但是跟氣不同之处在于,氣如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而精,来源于氣,但有一定的粘滞,所以,可以收藏于五藏六腑,成为生命的动力。

《黄帝内经》曰:“积氣以成精”,指出:精足,就是氣要足;氣足自然会凝精。这是生命的自然机制,如同人多了,就有人精;氣多了,也就自然有了精。而氣要足,这就要从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去寻找答案,需要引进实操:站桩,以加强生命元氣。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整天嚎啕,但是声音不哑,因为氣平和到了极点。

嗄:声音嘶哑。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氣以为和,故和,指氣和。

氣如果和的话,就能长时间说话而不沙哑。大家可以试试看,心平气和说话就能长久。

以上重点理解:德厚的人,有两个特点:精足、氣和。没有这两个特点,谈不上德厚。为啥德厚就能精足氣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从来是形影不离。德厚,自然与大道的通道畅通,直接得到先天级别的能量信息,生命元氣自然是柔弱的、充满的;氣也自然会凝聚为精,精足表现为精力旺盛、行动力强。

后面就有个转折,这是是老子常用的顶针的文法,都是承接上一段的末句而有所发散思维,进入另外一个更深邃的思想。

知和曰常:能够认知和做到“和”,就能逐渐达到知“亘”的境界。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帛书甲乙本都是“道可道非恒道”。而在这一章,帛书与王弼本是一样的,都是“常”。但是,实际上,这里的常,也可以做“恒”解。为什么?

恒,就是亘。《说文》:从二从囘。囘,古文回。徐鍇曰:“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宣,下面也是亘。所以,亘,上下二,为阴阳;日,为阴阳交互来往,一个回旋的符号。

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氣以为和。所以,和,即阴阳冲和之氣。而亘,宣阴阳也。所以,知和曰常的常,也就是亘、恒。

《道德经》有三个关键思维方法:1、有无徼;2、道天地人;3、身家乡邦天下。应用此思维方法,解读“知和曰常”,就可以得出:和,从个人角度讲,是体内阴阳氣和;从家庭角度讲,是夫妻阴阳氣和;从乡角度讲,是领导与下属的氣和;从国家治理角度讲,是侯王与百姓的氣和;从天地角度讲,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所以,能懂得和做到像婴儿一样,在修身家乡邦天下等不同级别,都具有了和氣,就逐渐理解了恒,也就是亘的道理。而这个亘,其实是指一阴一阳之间的永恒的、亘古不变的道理。故《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曰,有逐渐达到的意思。

知常曰明:能够认知和保持“亘”,就能逐渐达到“明”的境界。

明,由日月构成;明,内心逐渐明亮。能够知常(亘),对天地人,乃至大道内部的氣化内景,内心逐渐有种自然的明,这是自然而然的。懂了亘,是阴阳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道理,引起了万物的自然变化,如管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物因此而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内心有这个明,也就自然规避了一些阴阳矛盾而带来的风险。

知道亘的氣化规则,就能逐渐感应大道,逐渐到达明的境界。

如何从“知和曰常”逐渐到“知常曰明”?我理解为,随着修行实操,精氣逐渐足,大脑的一些细微之处通了,那么相应的道理也就不言而明,俗话说的开窍。

益生曰祥:太注意养生反而不祥。

益生:过于重视养生,吃喝太好。祥:妖祥、灾殃。《說文解字注》:祥,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尚书·泰誓》:又凡吉凶之兆皆曰祥;《前漢•五行志》:妖孽自外來謂之祥;等等。

42章:或益之而损。所以,益生、厚生,都不是好事;所以是妖祥、不祥。

为什么老子话风一转,好似说的跟前面无关?其意思是,如果不懂得人与人、与天地之间的无形的氣和是生命的关键,而仅仅在吃喝或者中药药补等有形的生命上下功夫,吃喝越多,补得越多,身体不能运化,就淤积在体内,反而对生命不利,结果是不好的,不祥的。

心使氣曰强:心支配氣,就会刚强而不柔弱。

老子始终强调氣质象婴儿一样柔弱而不是刚强,所以,这里的强不可能是好事。那么,“心使氣曰强”怎么理解呢?心使氣,意味着不自然、有为,所以氣就有种僵硬、刚强,效果不好。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摶氣至柔(10),讲的是氣要至柔、柔弱。那如何做到柔弱?

人与人之间有着自然存在的、无形的通道。把自己摆在所有人的下面,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谦下、倾听、反馈,用心交流,就会有种无形的、自然的流动。这种流动,就是柔弱的、舒服的,不需要刻意支配氣。这就是亘,自然的交互。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开始走向衰老,这就是不合道,合道就要早早完蛋。

这句话把生命的整个过程:生长壮老已,描述出来。赤子,刚刚出生;然后进入成长阶段,孩子、少年、青年;然后进入壮年,大概是在50~60岁之间;然后开始走向衰老,进入老年;最后,走向死亡。

那,物壮则老,不是合于生命的自然之道吗?为什么说:是谓不道呢?

结合全文,指精消耗多了,氣质变得僵硬了,自然就开始走向了衰老,这就是不合道。不道早已,指的是没有活到100岁的天年,就早死了。

含德之厚,自然有道,自然可以从大道那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氣质就不会变得僵硬,而始终有着柔弱。注意,道生一,生生不息的最初始的氣,如婴儿一样是柔弱的。故,含德之厚,就会有如婴儿一样的柔弱氣质和充沛精力。

所以《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同样,很多著名企业、庞然大物,一旦思想没有跟上时代,无法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失去创新能力,就逐渐表现为僵硬,物壮则老,不合于道,就会早早完蛋,失去原来的地位、体量和影响力。

这一章表面上讲要有厚德,本质讲要从知和,到知常(亘),慢慢自然走向对大道的感悟,内心自然有明,且自然就能做到精足、氣和。

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本 章 重 点

1、德厚自然精足、氣和

2、什么是亘?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