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小編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善德篇第六講——《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在本章中,老子告訴德厚才能精足、氣和,同時老子也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走向衰老,而這是不合於道的。


《道德經》第四講:善德篇 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shì)

猛獸不據

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脧(zuī)作

精之至也

終日號(háo)而不嗄(shà)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注:

① 毒蟲不螫:王弼本作:“蜂蠆虺蛇不蟄”。河上公吳澄等諸本皆作“毒蟲不螫”。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毒蟲不螫”,注云:“蜂蠆蛇虺不螫”是此六字乃河上公注也。王弼本亦當作“毒蟲不螫”,後人以河上注羼入之。“毒蟲不螫”正與下文:“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對仗工整。據以上校訂。

② 脧:王弼本作“全”,傅奕本與帛書乙本做“脧”,河上公本等作“䘒”,與“脧”通用。據以上校訂。

③ 號:當作號啕大哭、號叫時,讀háo。

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繹 讀

這一章參考了任繼愈《老子繹讀》的版本,跟王弼通行本不太一樣,但是意思一樣,整齊、對齊,容易記憶。

當然我們力求精確合於老子的祖本,但是這個祖本什麼樣?除了王弼通行本之外,還有郭店竹簡、馬王堆帛書、河上公本,還有敦煌本等等。對於初學者,推薦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為比較全面、資料翔實;王弼本參讀樓宇烈的《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帛書參讀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再參照任繼愈的《老子繹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字義參考漢典www.zdic.net,裡面有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就已經很全面。

莊子曰:得意忘言。聖人想傳遞給大家一個意,所以立言表達。那麼,這章的意在哪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含德深厚的人,可以用赤子來比喻。

這一句重點理解,德厚。要有德,還得厚,就好像赤子一樣。赤子:剛出生的嬰兒,皮膚很紅,有一種混樸未破的氣。

德雖然無形無象,但是我們內心對此會有種感覺,且可以用厚薄來形容。有厚德,也就會有薄德、缺德、無德。我們經常講:這個人跟我們內心有距離、這個人高高在上;其實他就在身邊,就跟我們一樣住在平地上。這就是人類的通感,通用的表達方式,用形而下,來形容形而上的無形無質。所以無形無象的德,也可以用厚來形容。無形的氣質呢?也可以用淺薄、深沉、厚重、輕浮等形容。所以含德之厚,可以比於赤子。含,有隱含而不外洩的意思,不會輕易散開、流薄。

有個這個厚德會如何呢?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他,兇禽不抓他。

螫:有毒腺的蟲子刺人。據:按著。攫:抓取。

這是危害生命的三個重要因素。直到現在,一些毒蟲,包括昆蟲和毒蛇,也是現在人類致命的因素。毒蟲有毒液,也可能傳播傳染病等等。但是有了厚德,這些危害生命的因素,都會遠離。如50章:“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以其無死地。”德全不危,德厚也不危。

所以我們理解老子思想,他很關心每一個人,如何去維護生命,善始善終,安全一生。人也需要壽命夠長才能得道,如孔子到了70歲才隨心所欲不逾矩;而要是還能活得更長,顯然境界就更高了。老子這五千言的目的很明確,後人可以依據此全面修行,得其天年。也有反說,如:強梁者不得其死,不道早已;這就是不得天年而夭折了。以此,引起大家的警戒。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很弱,筋很柔,手握的很牢固。

這是嬰兒的象:筋很柔軟,骨骼很弱,手抓得很老。筋柔肯定是好事,筋柔百病消;骨骼弱,對成人就不是好事,所以有強其骨之說。嬰兒還是比較嬌嫩的,他在初始階段必然如此。但是從現象上看,身體整體很柔軟,而不僵硬。如果自己的身體有僵硬的地方,肯定有問題。然後再對照看看情志哪裡有問題,人與人之間哪裡不和諧,要學會應用《道德經》的思想,相應解決之。

握固:嬰兒小手抓得很牢,與人死之後,撒手而去,形成對比。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還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但是小生殖器能翹起來,因為精飽滿到了極點。

脧:小男孩的生殖器。

自然界的陰陽之象,有:谷、山;動物、植物、人類,則用牝牡、雌雄、男女。所以這裡的牝牡之合,就是指人類的男女和合。未知,說明孩子的生命精華很完整,沒有耗散。看一個人精神飽滿和萎靡不振是可以看出來差別的。

注意精之至也,其實,不分男孩女孩。孩子的先天之精足,體現為精力很足,如小孩到處亂跑,精力旺盛,大人比不了。孩子逐漸耗散元精而成長,成年之後自然具備各種慾望,也消耗了生命元精,所以到一定歲數,往往表現為精力不足,和行動力不強。

那如何精足呢?首先說,什麼是精。精有個米,本意是把穀物之中最好的選擇出來作為種子;後來轉意為最好的,如精義、精兵等。《管子》曰:“精,氣之極也;精也者,氣之精也。”所以,精就是氣最好的那一部分。但是跟氣不同之處在於,氣如空氣,具有流動的特點;而精,來源於氣,但有一定的粘滯,所以,可以收藏於五藏六腑,成為生命的動力。

《黃帝內經》曰:“積氣以成精”,指出:精足,就是氣要足;氣足自然會凝精。這是生命的自然機制,如同人多了,就有人精;氣多了,也就自然有了精。而氣要足,這就要從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去尋找答案,需要引進實操:站樁,以加強生命元氣。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整天嚎啕,但是聲音不啞,因為氣平和到了極點。

嗄:聲音嘶啞。和: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故和,指氣和。

氣如果和的話,就能長時間說話而不沙啞。大家可以試試看,心平氣和說話就能長久。

以上重點理解:德厚的人,有兩個特點:精足、氣和。沒有這兩個特點,談不上德厚。為啥德厚就能精足氣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從來是形影不離。德厚,自然與大道的通道暢通,直接得到先天級別的能量信息,生命元氣自然是柔弱的、充滿的;氣也自然會凝聚為精,精足表現為精力旺盛、行動力強。

後面就有個轉折,這是是老子常用的頂針的文法,都是承接上一段的末句而有所發散思維,進入另外一個更深邃的思想。

知和曰常:能夠認知和做到“和”,就能逐漸達到知“亙”的境界。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帛書甲乙本都是“道可道非恆道”。而在這一章,帛書與王弼本是一樣的,都是“常”。但是,實際上,這裡的常,也可以做“恆”解。為什麼?

恆,就是亙。《說文》:從二從囘。囘,古文回。徐鍇曰:“回,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宣,下面也是亙。所以,亙,上下二,為陰陽;日,為陰陽交互來往,一個迴旋的符號。

42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和,即陰陽沖和之氣。而亙,宣陰陽也。所以,知和曰常的常,也就是亙、恆。

《道德經》有三個關鍵思維方法:1、有無徼;2、道天地人;3、身家鄉邦天下。應用此思維方法,解讀“知和曰常”,就可以得出:和,從個人角度講,是體內陰陽氣和;從家庭角度講,是夫妻陰陽氣和;從鄉角度講,是領導與下屬的氣和;從國家治理角度講,是侯王與百姓的氣和;從天地角度講,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所以,能懂得和做到像嬰兒一樣,在修身家鄉邦天下等不同級別,都具有了和氣,就逐漸理解了恆,也就是亙的道理。而這個亙,其實是指一陰一陽之間的永恆的、亙古不變的道理。故《周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曰,有逐漸達到的意思。

知常曰明:能夠認知和保持“亙”,就能逐漸達到“明”的境界。

明,由日月構成;明,內心逐漸明亮。能夠知常(亙),對天地人,乃至大道內部的氣化內景,內心逐漸有種自然的明,這是自然而然的。懂了亙,是陰陽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道理,引起了萬物的自然變化,如管子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萬物因此而生生不息,變化不已。內心有這個明,也就自然規避了一些陰陽矛盾而帶來的風險。

知道亙的氣化規則,就能逐漸感應大道,逐漸到達明的境界。

如何從“知和曰常”逐漸到“知常曰明”?我理解為,隨著修行實操,精氣逐漸足,大腦的一些細微之處通了,那麼相應的道理也就不言而明,俗話說的開竅。

益生曰祥:太注意養生反而不祥。

益生:過於重視養生,吃喝太好。祥:妖祥、災殃。《說文解字注》:祥,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尚書·泰誓》:又凡吉凶之兆皆曰祥;《前漢•五行志》:妖孽自外來謂之祥;等等。

42章:或益之而損。所以,益生、厚生,都不是好事;所以是妖祥、不祥。

為什麼老子話風一轉,好似說的跟前面無關?其意思是,如果不懂得人與人、與天地之間的無形的氣和是生命的關鍵,而僅僅在吃喝或者中藥藥補等有形的生命上下功夫,吃喝越多,補得越多,身體不能運化,就淤積在體內,反而對生命不利,結果是不好的,不祥的。

心使氣曰強:心支配氣,就會剛強而不柔弱。

老子始終強調氣質象嬰兒一樣柔弱而不是剛強,所以,這裡的強不可能是好事。那麼,“心使氣曰強”怎麼理解呢?心使氣,意味著不自然、有為,所以氣就有種僵硬、剛強,效果不好。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摶氣至柔(10),講的是氣要至柔、柔弱。那如何做到柔弱?

人與人之間有著自然存在的、無形的通道。把自己擺在所有人的下面,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謙下、傾聽、反饋,用心交流,就會有種無形的、自然的流動。這種流動,就是柔弱的、舒服的,不需要刻意支配氣。這就是亙,自然的交互。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開始走向衰老,這就是不合道,合道就要早早完蛋。

這句話把生命的整個過程:生長壯老已,描述出來。赤子,剛剛出生;然後進入成長階段,孩子、少年、青年;然後進入壯年,大概是在50~60歲之間;然後開始走向衰老,進入老年;最後,走向死亡。

那,物壯則老,不是合於生命的自然之道嗎?為什麼說:是謂不道呢?

結合全文,指精消耗多了,氣質變得僵硬了,自然就開始走向了衰老,這就是不合道。不道早已,指的是沒有活到100歲的天年,就早死了。

含德之厚,自然有道,自然可以從大道那裡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氣質就不會變得僵硬,而始終有著柔弱。注意,道生一,生生不息的最初始的氣,如嬰兒一樣是柔弱的。故,含德之厚,就會有如嬰兒一樣的柔弱氣質和充沛精力。

所以《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同樣,很多著名企業、龐然大物,一旦思想沒有跟上時代,無法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失去創新能力,就逐漸表現為僵硬,物壯則老,不合於道,就會早早完蛋,失去原來的地位、體量和影響力。

這一章表面上講要有厚德,本質講要從知和,到知常(亙),慢慢自然走向對大道的感悟,內心自然有明,且自然就能做到精足、氣和。

善德篇0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本 章 重 點

1、德厚自然精足、氣和

2、什麼是亙?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