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每日一講:中山市本地原居民方言介紹,中山人你們都還會說家鄉話嗎?

中山,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 廣東省地級市,全國5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東地區性中心城市之一、 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常住人口331.0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2.4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2.49‰,死亡率2.87‰,自然增長率9.62‰。2018年末戶籍人口176.92萬人。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中山市方言概況摘要:粵方言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83.78%,閩方言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3.8%,客家方言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2.41%。

  • 《中山市志(1979~2005)》第一章 概述
      中山市的方言種類複雜,廣東省三大方言粵語、閩語、客語均有之。其中粵語分佈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在粵語系中又可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和古鎮話(近新會話)四小片。中山客語分佈在南部五桂山區。中山閩語分佈在五桂山區的外圍以及石岐以西的地區。
      中山粵語系中講石岐話的主要分佈於石岐、環城、郊區以及張家邊、南朗、翠亨等鎮(區)的部分地區。講石岐話的人口雖然並不多,但石岐話實際上是中山市的通用語,不僅石岐區通行,就連粵語區的其他地區以及閩語區和客話區,也有部分居民使用石岐話與市內各地居民進行交際。因此,外地人往往把石岐話稱為“中山話”。
      中山閩語系中也有三鄉話、隆都話、張家邊話和南朗話之別,4種話之間亦存在著相當的差異。至於中山客語系由於居民較為集中,語系內部比較一致,差別不大,但是同粵東客語比較則存在一定差別。

      中山方言基本上都是由外地傳入。南宋時期歷次戰亂中,大量人口從中原及江南等地南遷湧入中山,各地的方言亦隨之流入。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生產中,方言與當地語言相互之間出現兼容,中山的方言逐漸發生變異,有別於原遷出地的方言;由於外來人員定居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中山方言中粵語區、閩語區和客語區的不同分佈。中山是方言的大家庭,形成“語音隔村而殊”的特點,如沙溪龍瑞村與西區長洲村土地相連,卻分別使用隆都話與石岐話;神灣鎮海港村僅4000人口,卻同時存在客家話、沙田話及隆都話3種方言。出現同一事物對於不同的方言說法有所差異,而同屬閩語或客語,在不同的鎮(區)音調亦有所差別的現象。中山方言有如下特點:
  • 《中山市志》第四十一編 方言
    中山市的方言相當複雜,廣東省的三大方言包括粵語、閩語、客語都兼而有之。其中粵語分佈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人口約868000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83.78%;在粵語系中又可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和古鎮話(近新會話)四小片。
    中山閩語分佈在五桂山區的外圍以及石岐以西的地區,人口約143000人,約佔總人口的13.8%。中山客話分佈在南部五桂山區,人口約25000人,約佔總人口的2.41%。

中山粵語系中講石岐話的主要分佈於石岐、環城、郊區以及張家邊、南蓢、翠亨等鎮區的部分地區,人口約19400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9%。講石岐話的人口雖然並不多,但石岐話實際上是中山市的通用語。不僅石岐話區通行石岐話,就連粵語區的其他地區以及閩語區和客話區的居民,也有部分人使用石岐話與市內各地居民進行交際。因此,外地人往往把石岐話稱為“中山語”。

中山閩語系中也有三鄉話、隆都話和張家邊話之別,三種話之間亦存在著相當的差異。

至於中山客語系由於居民較為集中,語系內部比較一致,但是同粵東客語比較則存在一定差別。

綜上所述,中山市各地方言複雜,是由於各種方言來源不一,而且多年來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造成了“語音隔村而殊”的複雜局面。

  • 中山語言概況

信息來源:中山市人民政府網 發佈日期:2019年10月16日

  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複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佔總人口的84%,主要分佈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粵語方言分為4種:(1)石岐話,主要分佈在石岐地區、南區和南朗鎮;(2)沙田話(近順德話),主要分佈在南頭鎮、黃圃鎮、東鳳鎮、小欖鎮、阜沙鎮、東昇鎮、橫欄鎮、港口鎮、民眾鎮、坦洲鎮、板芙鎮及西區的沙朗、南朗鎮的橫門等地;(3)三角話(近東莞話),主要分佈在三角鎮;(4)古鎮話(近新會話)主要分佈在古鎮鎮。閩語方言,主要分佈在沙溪鎮、大涌鎮、三鄉鎮及火炬區的張家邊等地。客家語方言,主要分佈在五桂山鎮、神灣鎮及坦洲鎮的南部小區。

  中山的語言狀況,也為歷史上多次人口大遷徙提供了有力證明。目前,中山市內最少存在三大方言。這就是粵語系(分佈於以城區石岐為中心的區域)、閩南語系(分佈於沙溪、三鄉等地,但彼此間亦有區別)、客家語系(分佈於五桂山一帶)。由於與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幾種方言之間的互相滲透影響,所有方言都演變得與其發源地相去甚遠。例如石岐話雖然屬於粵語的範圍,但在詞彙、語音、語調等方面與廣州話有明顯的區別。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代,彼此間的區別還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間藝術中的民歌而言,粵方言地區流行粵曲和廣東音樂,五桂山區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帶)地區有獨特的“鶴歌”,大沙田地區流行“鹹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響和滲透,又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產生於五桂山區靠近平原的邊緣地帶的民歌“白口蓮”,這種民歌的曲調近似“鹹水歌”,但調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調式,演唱時一般用“白話”(不大純正的廣州話),所以叫做“白口蓮”。各種方言文化的撞擊,其結果是產生了新的地區文化,於此便可見一端。



《中山市志(1979~2005)》第一節 中山客語的分佈和特徵
  中山客語又稱為“伢子話”,主要分佈在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和坦洲,人口約25000人。中山客語內部相當一致,五桂山是純客語點,是各點中客家話人口最集中的一個,可作為中山客語的代表點。中山客語區的居民大部分是從粵東梅縣客家話地區遷來的,至今仍保留著客家話的語言特點,分述如下:
第一節 中山客語的分佈和特徵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第二節 五桂山客話音系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第三節 中山客語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中山市翠亨鎮客家村和白話村分佈狀況
2012年,翠亨鎮下轄4個管理區,即崖口管理區、翠亨管理區、石門管理區、下沙管理區。據1991年統計,翠亨鎮全鎮常住人口7280人。其中崖口管理區3255人,全部講石岐白話;石門管理區1573人,基本上都是講客家話;下沙管理區874人,以往是水上人家,講當地稱為“下沙話”的語言,屬疍家白話,音調近似於順德話。翠亨管理區則既有講白話的村莊,也有講客家話的村莊。翠亨管理區轄平頂、長沙埔、竹頭園、翠亨四村,前三個村都是客家村,平頂村居民主要為古姓客家人,長沙埔村主要為廖、溫、甘姓客家人,竹頭園村主要為何姓客家人,翠亨村則主要講白話。
翠亨管理區居民的語言、姓氏狀況如下表:
村 名 語 言 主要姓氏 源流(縣名按今日)
翠亨 石岐白話 楊、陸 楊、陸兩姓清康熙年間從崖口遷來
竹頭園 客家話 何 何姓祖先於元朝時從五華縣遷來
長沙埔 客家話 廖、溫、甘 明初從紫金縣遷來
平頂 客家話 古 明萬曆年間從五華縣遷來
石門管理區所在地楊賀村離孫中山故居翠亨村三公里,但最近的村莊不足一公里。這個管理區下屬二十多條自然村,全為客家人。情況如下:


村 名 語言 主要姓氏 源流 (縣名按今日)
楊 賀 客家話 楊、賀 楊姓先世於清康熙年間從紫金遷來 賀姓於清雍正年間從下柵(今屬珠海)遷來
蘭 溪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於明崇禎年間從紫金大坪遷來
三家村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於清道光十年從蘭溪遷來
攸福隆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於清康熙四十九年從龍舟地(今中山逸仙水庫區)遷來
新 村 客家話 甘 甘姓系1956年從龍舟地、葫蘆門、回察村遷來
金竹山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人於清乾隆年間從劍首村遷來
後門坑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人於清康熙年間從蘭溪遷來
書房坳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人於清康熙年間從蘭溪村遷來
練 屋 客家話 練 練姓先世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從紫金遷來
張琶企 客家話 何 何姓先世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從竹頭園村遷來
田 心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人於明崇禎八年(1635)從紫金大坪遷來
龍 田 客家話 甘 甘姓系1925年後從劍首遷來
大象埔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於清嘉慶年間從鄰村白石崗遷來
峨 嵋 客家話 徐 徐姓先世於清乾隆年間從紫金九曲樹村遷來

白石崗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從梅縣遷來
黃猄頭 客家話 謝 謝姓先世於清乾隆年間從紫金麻竹坑遷來
張落坑 客家話 謝 謝姓先世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從紫金麻竹坑遷來
木子埔 客家話 謝 謝姓先世於清康熙四十九年從鄰村張落坑遷來
劍 首 客家話 甘 甘姓先世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從紫金縣遷來
劉屋排 客家話 劉、甘 甘姓先世於清道光年間從鄰村蘭溪遷來
另外,以前還有官坑(謝姓)、葵坑等村(姓氏不詳),今已荒廢。
目前,翠亨鎮單獨列入地名志的村莊共有28個(翠亨管理區4、石門管理區20、崖口管理區3、下沙1),其中23個是客家村。這些村的居民狀況,在土客、姓氏方面,大多數從清中葉以後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翠亨鎮西面的五桂山鎮,則基本上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中山五桂山客家源流:三、姓氏

中山市五桂山鎮 乃中山客家人較集中之地 語言為粵臺片新惠小片 即接近於惠陽話.
  (一)姓氏人數分佈
  按中山市公安局五桂山分局2003年8月提供的戶籍人口有關資料統計,全鎮有姓氏144個,其中超200人以上的姓氏有廖、古、李、張、劉、黃、毛、葉、呂、陳、楊等11個。各姓氏按人數的多少依次排列如下:


五桂山鎮部分姓氏的地域分佈表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附:各村姓氏分佈
  桂南村有姓氏83個,超100人的姓氏有古姓522人、毛姓302人、張姓114人。
  南橋村有姓氏65個,超100人的姓氏有古姓370人、張姓110人。
  石鼓村有姓氏88個,超100人的姓氏有李姓530人、劉姓282人、葉姓179人、黃姓166人、張姓126人、廖姓103人、何姓103人。
  龍塘村有姓氏70個,超100人的姓氏有呂姓238人、楊姓169人。
  長命水村有姓氏74個,超100人的姓氏有廖姓815人、邱姓120人。
  居委會有姓氏74個,沒有超過100人的姓氏。  
(二)部分村落姓氏的源流
  古姓 古氏是桂南馬溪村中大姓。南遷始祖古云應,原籍河東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郊),遷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後族人輾轉遷移到廣東紫金、增城、梅州一帶散居,至第二十二代古慶雲於乾隆元年(1736年)再經廣東紫金遷到馬溪村定居。第二十四代分為7大支,族人聚居於馬溪,部分移居到桂南控蝦、社貝村及南橋等村。傳至今已是32代,族人約600多人。人才輩出,有清代秀才古煒枬、古俊三,民國時期國民黨愛國將領古鼎華,愛國詩人古卓侖,建國後經濟學家古念良等。自第二十二代古慶雲遷入桂南馬溪村後,計經200多年曆史。


  毛姓 據民國12年(1923年)《香山縣續志》載:旗嶺下村(即今桂南旗溪村)毛族始祖元鳳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長樂縣遷居邑之下恭都神前村,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三世祖運昌由神湧前村轉徙旗嶺下村,生4子,除分居馬溪、神灣、沾湧、田心,及復徙神前等村。計丁口千多人,此外尚存旗嶺下者,丁口約200多人。毛氏族譜有詩云:“長樂當年是故鄉,移居香山徙龍塘。分居神前為家室,再分旗嶺百世昌。”
  周姓 桂南馬溪村尾周姓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汝寧府,後徙閩,在宋末從閩汀州寧化遷到惠州長樂,生6子。後代綿綿不息,輾轉遷徙到恩平、海豐、惠州、肇慶等地,至十六世周文伍族人遷入桂南馬邊埔村,周文伍生廷魁、應魁、殿魁3子,先後傳紹字、裕字、達字、茂字諸輩,傳到今已有24代,族人約60多人。自第十六世遷入馬溪村已有近200年曆史。
  劉姓 石鼓馬槽劉姓於宋隆興元年(1163年)由南雄珠璣巷遷入今東區土瓜嶺,其六傳後代再遷溪角開族,分支劉宗魁、劉宗傳兄弟於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從沙溪溪角遷入馬槽給彭姓人做工,並安家落戶。宗魁生2子,長子清安,次子清鳳(後遷石鼓百葉嶺),劉宗傳後來遷入石鼓鄭家山。
  李姓 石鼓信地李姓始祖為李九郎,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後遷入福建汀州府清流縣,第九世因避戰亂,族人南遷到惠州府長樂縣。至十五世李柱廷再遷香山縣石鼓信地村安家落戶。李柱廷之子李能此生安元、永元2子,分別居石鼓信地、紫泥村。李安元生4子,長子祥震居信地,次子祥麟遷居河背,三子祥鳳移居香爐庵口(即今石鼓沙井頭村),四子祥瑞遷居南邊埔村。之後生生不息,族人主要分佈於石鼓信地、西坑、河背、紫泥環等村莊。傳至今已有30代,自十五世李柱廷遷入石鼓村計有300多年曆史,族人近400多人,成為石鼓村大姓。

  呂姓 龍塘呂姓始祖呂官仁,祖居惠州。至十一世呂復昌6兄弟攜同家眷於雍正元年(1723年)從惠州永安縣遷入香山縣良都長環。因與當地人不合,雍正四年(1727年),舉族遷到鯉魚山。不久,呂復昌之弟偕同家人復遷惠州永安原籍,僅留呂復昌家人在鯉魚山安家落戶。呂復昌生有7子,族人開枝散葉,現已傳至21代,計有男丁300多人,散居於龍塘鯉魚山、大山腳等村,其中一部分呂姓在清末民初出國謀生,多僑居於秘魯、巴拿馬等國。
  廖姓 長命水廖姓分3支。長命水村廖姓始祖廖光景,原籍江西。後人輾轉搬遷到惠州永安縣。十六世廖朝鳳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舉家從惠州永安遷入香山縣長命水禾場埔(即今長命水村)定居,二十世廖應賢、二十一世廖鴻業各生4子,枝葉茂盛,部分族人分別遷到石榴坑、新安。現傳至25代。白蘭橋廖姓十七世廖啟元於雍正元年(1723年)舉家從廣東紫金遷入開村,廖啟元生5子,十八世廖雲略生4子(為善字輩),後代綿綿不息,傳至今28代。石榴坑廖有懷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從廣東紫金遷入石榴坑開村。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中山市本地方言詳情,中山人你們家鄉都說什麼方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