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深圳跟我們一樣用牛耕田

有件記憶深刻的事

那就是小編初來深圳時,一次回鄉遇見一位退休老幹部問我在哪工作,我答在深圳,他回道:

“哦,寶安縣啊。”

對,假如沒有改革開放

深圳也許還是寶安縣下屬的一個鎮區

假如沒有改革開放

深圳也許還是一個邊陲小鎮

假如沒有改革開放

深圳農民也許還在田裡插秧,地裡種紅薯

似曾相識,深圳跟我們一樣用牛耕田

40年前的深圳,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概在南宋時期,這裡還是荒山野嶺,只有零星的寶安縣民偶爾出沒。到了清朝,大量客家民系南下後,勤勞的客家人大量開荒,才有了深圳的大批農田。幾百年的延續耕種到改革開放之初,一直是圖中的樣子。

這裡的耕種是靠牛力和人力,在當時都算是先進的了,那也是北方的客家人帶來的技術。

似曾相識,深圳跟我們一樣用牛耕田

勤勞,團結是客家人的共有特性。

在以前,他們都是一起勞作一起生活的。

下圖中的民房,就是客家建築典型特徵,人們叫它“客家回屋”,一圈平房裡面住著一整個家族多則幾十戶人家,在南方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同樣風格的房屋。

到這裡,看到這田,這地,這情景,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有沒有勾起你那兒時的回憶呢?

似曾相識,深圳跟我們一樣用牛耕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