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時常被推到風口浪尖,這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某個人與雙親組成的家庭。

在通常的討論中,大家廣泛認為這個概念不光包括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三個人,更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遺傳、養育方式以及孩子成年後因此“遭受”到的各種影響。

網上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起初都是抱怨、指責:

  • 把父母稱之為「禍害」,把家庭視之為「煉獄」
  • 把自己的自卑、羞恥、抑鬱、焦慮、恐懼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 認為自己人生中的一切痛苦,都源自「原生家庭」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但隨著討論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開始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 原生家庭的作用,被誇大了?
  • 原生家庭論是偽心理學?
  • 原生家庭理論是胡說八道?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兩種觀點各執一詞,似乎各有各的道理。

我發現在這些觀點中,有以下幾個聲音值得我們探討:

  • 你的心理問題,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 原生家庭無法改變,我的人生真的就這樣了嗎?
  • 真的無法原諒自己的「原生家庭」,怎麼辦?

要知道心理問題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首先要明白心理疾病是怎麼來的。

心理問題可以視為心理疾病的“症狀”或者說是前期的表現。

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概括:

心理疾病>心理問題≈(“繼承”+人格+應激)*個體身體素質及思維、行為模式

通俗來講:心理問題或者說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是由先天的遺傳、後天的身心發展和生活環境中遇到的事件共同促成的。

也就是說,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這個鍋,應該由公式中所有的因素來背。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總的來說:原生家庭對心理疾病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但是「原生家庭宿命論」並不可取。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研究表明,這種“繼承”不僅僅是遺傳,也有非遺傳的方式——孕期心理影響。

「遺傳」是指在生理基因編碼上的“複製”。

臨床上遺傳概率最高的是精神分裂和抑鬱症。

這裡我們也要強調,並不是說家族中有相應病史,孩子就一定會被遺傳,只是在公式中的「繼承」這一項數字變大了——患病的概率變高了。

所以有家族心理疾病史的孩子,應該格外注意後天成長過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行為模式。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非遺傳」存在在兩個方面:

一是子女由於精子及卵母細胞的發育受到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這與媽媽在孕產期的心理狀態有關。所以母親在孕產期的情緒穩定也十分重要,這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

二是父母如果曾經受過嚴重創傷,也會影響子女的心理發展。有研究證明大屠殺倖存者的成年子女及孫輩的心理應激易感性會增強。如果父母的心理狀態一直很「緊張」,子女也從生理上「繼承」這種焦慮感。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人格是由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共同組成的總和。

人格是高度遺傳的,養育也會影響人格的發展,擁有某些人格特點會使心理疾病高發。

比如說:

  • 強迫症患者多具有固執、追求完美、要求嚴格、嚴謹、刻板的特點。
  • 抑鬱症患者多具有敏感、內向、心思細膩等特點。

這說明,心理疾病的發生,與原生家庭確實有關。

父母人格的遺傳,養育過程中的負面人格塑造,都會促成心理問題。

研究表明:

  • 父母存在人格缺陷,孩子會更容易患上神經症
  • 父母如果有酒癮、賭癮,則孩子也更易產生物質依賴
  •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品行障礙(偷竊、說謊、離家出走)和反社會人格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但是,人格有沒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主觀的努力得到改變和提升?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的人格會自然而然的「成熟」起來:一個70歲的老人,大概率會比一個17歲的青少年更有包容心和同理心,情緒更為穩定和樂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同時,進入一段美好的穩定的感情關係(包括戀愛、婚姻、成為父母)、擁有一份感興趣的、有成就感的、可以盡責的事業(包括一份工作、一個崗位、一個項目),都可以成為我們主動完善或被動完善自己人格的契機。

當然,如果尋求心理諮詢師、治療師或醫生的專業引導,人格的完善之路可能走得更為順利。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應激,可以理解成心理壓力,分為急性和慢性,在家庭、學校、社會中都有可能會發生。

對成年人而言,急性應激可能是:失戀、失業、親人逝世等等,但對情緒處理能力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很小的事情都可能是嚴重的急性應激。

有的人成年之後還是能記得曾經玩具被扔掉的悲傷,被媽媽打過的一巴掌的驚恐或者是某一次拿著低分試卷的慌張。

這些急性應激造成的創傷,可能會像一顆種子一樣潛伏在潛意識的土壤裡,等待合適的時機,成長為遮蓋陽光的「心理問題大樹」。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慢性應激可以理解為一個壓力山大的環境。

比如說長期的學習壓力(高中期間尤其是高三的一年),持久的困難任務(高強度的工作和KPI),長期承受暴力威脅等。


如上文所說,我們認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人格、養育方式甚至家庭經濟環境、生活方式、情感親密狀態都會對個人造成影響,但絕對否定「原生家庭宿命論」。

  • 即便是原生家庭「不健康」,也未必出現心理疾病。
  • 原生家庭的問題,未必是導致心理疾病的直接因素。

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必須要正視,但不能因此產生「宿命感」,認為自己的一切問題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而且因為「已經發生了」,所以是無法改變的。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孩提時期,在父母、師長、夥伴的幫助下,我們通過學習一步步的認識和接受了這個世界,並且把社會認可的思維和形式模式,內化成為自己人格的組成部分,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每一個人格發展期,都有對應的的危機,積極的應對,就可以把它們變成人格完善的機會。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認為「原生家庭」理論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大?

因為它覆蓋了從嬰兒前期到成年早期六個人格發展期。

但我們要看到,獨立自主的人生是從我們成年期真正開始的。

一方面,離開「原生家庭」的成年中期和成年後期(從25歲開始以後的人生),給了我們充足的機會去完善我們的滿足感與幸福感,修煉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另一方面,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應對刺激的心理模式,它與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高度相關,將這些外在刺激不斷內化成成熟的自己,是我們完全可以後天「修煉」的。

隨著心身醫學的發展,我們也逐漸發現了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繫,比如我們熟知有氧運動對於抑鬱情緒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所以,從身體素質,思維模式、行為模式三個方面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對與成年人而言,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它們很容易形成一個積極的循環:

當我們通過運動、健康飲食來改變自己的身體,就會很快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善意變得更多,更喜歡去幫助別人,從而也得到了世界溫柔的反饋。


如果你感到無法痊癒:

就像我們不能偏激的說「父母皆禍害」一樣,我們同樣不能肯定所有的父母都是「普通的盡責父母」。

作為醫生和諮詢師,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和諮詢技術,我們可以來幫助「希望治癒卻無法痊癒」的你。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理想的家庭不是不產生問題的家庭,而是能夠積極解決問題的家庭。

同樣,理想的人生狀態不是沒有任何風浪,而是經歷了風浪之後,我們依然能夠掌舵前行。

不必用「原生家庭」的健康與否來定義自己的人生,更不要沉溺於此,惶惶墜落。

只要你有一天突然告訴自己說:「我想走出心理創傷,創造更好的人生」,我想你已經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接下來的治癒都將是水到渠成。

彭旭:心理疾病究竟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