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如果媽媽留意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一提起吃藥往往很高興,這不僅是因為如今的兒童藥大部分都是水果味的,關鍵是媽媽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吃藥,常常會允諾:“快點把藥吃完,吃完後我會獎勵你一個好東西。”或者說:“既然感冒了,今天就不要去學校了,在家好好休息。”於是,這就在無形中讓孩子產生了一個想法——把生病看做是自己的特權。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因為生病之後不僅可以博得媽媽的同情和憐憫,還可以不去學校,甚至做錯事也不會被懲罰。

有位媽媽發了一篇名為“孩子生小病,要不要堅持上學?”的博文,立刻引起網上的一番大討論。很多支持的媽媽們認為,孩子病了就該休息,因為身體永遠是最重要的:“我的孩子在家學習比在學校學習的效率更高呢。”

但是反對者的聲音大大壓過了支持者:“這看似是一個小問題,其中卻隱含著對孩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有一個孩子在吃過早餐後嘔吐了,原因是他在飯後偷偷地喝了涼飲料。這個孩子的媽媽再三考慮,最後還是塞給孩子一個麵包,然後把他送到學校,她這樣做就是想讓孩子知道隨著性子喝涼飲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還有一個孩子“生病”在家,他只是對媽媽說覺得不太舒服,就不去上學了,媽媽認為孩子少上一天課也沒有關係,便不再過問。事後才知道原來孩子選擇了語文課最多的一天在家休息,他“生病”休息的目的是逃避學校大量的作業。

結果,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培養出了性格迥異的孩子,第一個孩子認真負責,第二個孩子則懶散懦弱。

或許很多人都不曾意識到,正是媽媽對日常小問題的選擇態度,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對世事的態度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比如面對挫折,當孩子遇到一點兒挫折時,媽媽就表示憐憫,認為孩子很可憐,那麼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孩子就會為自己難過,並強化這種遭遇“不幸”的感覺,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的安慰和補償,好像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應由父母或其他人來償還。就這樣,孩子經歷一次小挫折,就會感覺他的整個生活彷彿都被破壞了一樣,他也因此漸漸地失去了解脫困境的勇氣和意願。但是誰會想到導致這個後果的導火索只是孩子的一兩聲咳嗽讓媽媽失去了鎮靜呢?

可以說,孩子的“體弱多病”大部分是被父母“慣”出來的。一個兒科醫生說:“我們擔心孩子體弱多病,結果卻不斷在行為和言語的強化中讓這種擔心變成了現實。孩子們的疾病其實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藥,通過自身免疫力的調節,過一段時間也會自然康復。”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一位在英國生活多年的華裔媽媽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一次,她的兩歲半的小兒子發燒39℃不退。媽媽趕緊帶孩子去了社區醫院。社區醫生看了看,說不用打針,伸手就把孩子的外套脫了,只剩下一件小布衫。社區醫生告訴媽媽可以把孩子放到外面去“挨凍”,靠他自身的免疫力來抵抗病毒。讓孩子去挨凍?媽媽很心疼,心想:“我自己穿羽絨服還嫌冷,這麼小的孩子穿那麼少在外面凍著,豈不會被凍壞了?”而“凍”的結果是,孩子的體溫降下來了,高燒也不治而愈。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生病”受挫都是對他的承受力進行培養的絕好機會。媽媽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度。

比如,在面對身體有殘疾的孩子時,人人都會心生憐憫,但這種憐憫給孩子帶來的是更大的“負能量”,使孩子時時為自己的處境擔憂,使他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彌補缺陷上,而是不斷地向外界尋求慰藉與幫助,似乎只有當媽媽圍著自己團團轉時,才能填補內心因恐懼、自憐而引起的空虛。

事實上,孩子從本性上是有足夠的毅力和勇氣與困難搏鬥的,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奮鬥彌補自己的缺陷,他們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而不是來自媽媽的憐憫。

每一個孩子都有更美的天空去飛翔,作為媽媽,請收起你那憐憫的眼神和無原則的獎勵,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心態吧,不要再去為孩子的一點小病大驚小怪。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小病大驚”要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