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一战”后创作的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一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以主人公亨利中尉和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战争下的悲剧爱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毁灭了生命,也毁灭了爱情。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句子结构简单,通常是短句或并列句。他还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采用具体、实用的专有名词。英国作家赫·欧·贝茨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曾做过分析:“自19世纪亨利·詹姆斯以来,一派繁荣芜杂的文风像是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得一干二净”。

所以海明威的作品看似简单质朴,但解读的时候需要我们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今天,笔者将从三方面来浅析作者海明威的创作手法与悲剧艺术。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独特的叙事艺术: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叙事艺术,也是评论界研究海明威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冰山原则”的解释,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这样说:“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所以,海明威强调的是作品中一些信息的省略,而省略的部分留给读者去感受和领悟。

01

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开篇就运用了“冰山原则”: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那村隔着河和平原与群山相望。河床里尽是卵石和砾石,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深处一片蔚蓝。部队打房前顺着大路走去,扬起的尘土洒落在树叶上。树干也积满尘埃。那年树叶落得早,我们看着部队沿路行进,尘土飞扬,树叶被微风吹得纷纷坠落,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空荡荡,白晃晃的,只剩下一片落叶。

一般来说,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应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年代,但是在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时间是“那年晚夏”,地点是“乡村”,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也没有介绍“我们”具体为何人,“部队”属于哪个国家。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表面上看,作者展示给读者的只是寥寥几句的开场白,和由几个极为普通的形容词“干”、“白”、“清澈”、“蔚蓝”、“空荡荡”勾勒出的一片荒凉之景。但实则在平静的描述下面掩盖着一定的深层意义:战争造成的伤害和恐怖已经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就像霍乱一样无法控制,而无论是哪一场战争都是极为残酷的,都会造成无法描述的破坏力,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02

但是,我就是把他们都赶出去,关了门,熄了灯,也丝毫没用。那就像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我走出去,离开了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这一段写的是女主人公凯瑟琳难产而死,亨利与其告别。我们看到这里只有几句简单、平淡的描述,既没有任何的场景渲染,作者也没有详细的描写亨利的内心感受。

但是,如果反复解读,读者不难发现作者所隐含的悲痛感情:凯瑟琳和亨利远离了战争,也已经孕育了爱情的结晶,幸福的生活指日可待,但如今活生生的人却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石像”,生命终止,一切都化为了虚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死亡带走了爱情,也带走了亨利生存的信念。“在雨中走回旅馆”进一步暗示了亨利的万念俱灰。残酷的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尽管亨利逃离了炮火弥漫的战场,但他仍旧逃不脱战争之下每个人既定的悲剧命运:战争无情的摧毁了一切,在这场战争中,人人皆是牺牲品。

作者海明威厌恶和反对战争,但他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把握到位,他运用“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把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隐藏在简洁的文字中,从而让读者去思考,领会他的深层含义。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海明威笔下的象征意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一些具有隐喻的意象看起来十分朴实和自然,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浸润着作者深刻的情感,透出作者的真实想法。同时作者对意象的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与物之间存在的通感。

01 意象一:山

在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意象:山。

平原那边的群山则光秃秃的,一片褐色。

远处是些高山,褐色的高山,山坡上泛出了一点新绿。

我朝北望见两道山脉,雪线下又青又黑,雪线上阳光灿烂,一片雪白,煞是好看。

众所周知,山代表着纯净、健康、宽厚和平,就如小说中神父建议亨利去阿布鲁佐(是意大利中南部的一个政区,亚平宁山脉贯穿其中)休假:“在阿布鲁佐,虽然天气严寒,但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亮与干燥”。

但是亨利并没有听从神父的建议,而是留在了战争不断的平原,然而,厌恶战争的他最后还是和凯瑟琳逃亡瑞士,在山中的农舍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而这也是亨利在战乱年代度过的一段最平静,回归自我的一段时光。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02 意象二:雨

此外,“雨”是小说中一个贯穿全文的最重要的意象:

一入冬,雨就下个不停。

过了一会,下起了蒙蒙细雨,外头的雾转成了雨,不一会雨大起来了。

外边阳台上雨流如注,风挟着雨,敲打着玻璃门。

那天整天都有暴风雨,风狂雨骤,到处是积水和泥泞。

雨大如席,炮轰开始了。他们冒雨在黑暗中发起战斗。

雨中炮轰无数,火箭频发,在阵阵狂风鄹雨的间隙,我们听得见远在北边有猛烈的炮轰声。

我们看到整部小说中,作者对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作品开始到终结,雨一次又一次的频繁出现,而只要雨一出现,灾难和死亡紧接着也必然会发生。

最开始是雨不停的下着,霍乱也随之而来:“这场雨带来了霍乱,最后军队里仅仅死了七千人”,雨带来了霍乱,霍乱带来了死亡,但霍乱造成的死亡比起战场上的死亡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战争的杀伤力之大。

小说的中间部分一次又一次的提到:“风狂雨骤,炮轰无数”,战争本已让人们痛不欲生,而狂风暴雨的恶劣气候又更加重了人们的灾难,作者通过凄风冷雨的描写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更压抑、低迷的基调,也让读者看到了战争之下,人们遭受的无尽的磨难与痛苦。

最后,雨再一次让小说沉浸在令人窒息的悲剧氛围中,凯瑟琳难产而死,亨利的美梦再一次被彻底粉碎。爱情和善解人意的凯瑟琳本已唤醒对生活绝望的亨利,但是凯瑟琳的死再次让亨利跌入命运的谷底,也更加深了对战争的痛恨。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亨利是作者海明威塑造的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坚强而又困惑绝望的迷惘的形象,通过亨利对战争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彻底绝望的过程,海明威深刻的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性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伤害,他也以此号召人们要对战争反思和觉醒,并把反对战争的事业坚持下去,直到全人类可以高声喊出“永别了,武器”的那一天到来。

03 意象三:蚂蚁

有一次去野营,我往火上添了一根木柴,木柴上爬满了蚂蚁,火一烧起来,蚂蚁就成群跑出来到处乱串,但是最后纷纷坠入火中,即使逃出来几只,身体也被烧得又焦又扁。

在战争面前,人类就如这火中的“蚂蚁”,大多数都是无处可逃,只能任由大火吞噬,即使有的侥幸逃脱,但也是遍体鳞伤。亨利随着对战争的认识加深,他越来越体会到战争的非人性化,本有着大好年华的年轻人却遭受战争的残忍伤害和百般愚弄,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侥幸生存却还得接受本国军队的处决。

最终亨利彻底对战争和世界失去了信心,也看清了战争之下每个人终究免不了一死“对于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世界不偏不倚,一律杀害。即使你不是这几类人,世界肯定还要杀害你,只是不那么急迫罢了”。渺小的人类面对残酷的战争只能束手就缚,任其宰割。这也表现了作者痛恨战争但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

《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创作手法讲述战争和爱情

悲剧艺术

有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作品中得以永存的部分就是悲剧性的陈述”。有的则说:“悲剧是海明威对抗内心分裂的方法”。那么海明威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呢?

海明威称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悲剧,而剧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个永远存在的地球”,他还将《永别了,武器》称为“我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那么作为读者该如何解读海明威的作品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一段话中找到答案:“夫人,所有的故事,只要它发展得够远、够充分,都会以死亡告终;而一个不肯将最终的结局告诉你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

由此可知,海明威的故事总是以死亡作为结局。就如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战场上,目睹了战友的死亡,自己也是两次从死亡线上逃脱的人,他本以为远离战争,生活就会有另一番模样。我们也看到亨利和凯瑟琳为了躲避残酷的战争,背井离乡来到瑞士,并隐居山林。但是,他们仍旧逃不开战争之下人类既定的悲剧命运。

此外,凯瑟琳的死亡结局也体现了海明威的爱情观:“两个人彼此相爱,却不能获得一个美满结局”。小说中亨利意识到战争的欺骗性后决定远离战争,和凯瑟琳去过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但是最终他的爱情理想也破灭了。所以我们看到在海明威的作品中,爱情是仅次于死亡的又一重心。尤其是在描写战后世界的小说中,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收场的。

小说《永别了,武器》是作者悲观爱情的印证,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凯瑟琳的死亡强调了灾难的不可改变和彻底的毁灭性,以此来唤醒世界各国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反省,当然也唤起了读者的悲伤和同情,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部令人信服的悲剧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