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武王伐紂是我國曆史上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它講述了上古時代英明賢能的周武王姬發推翻商紂王殘暴統治,建立周王朝的故事。但歷史終究沒有故事中的那麼簡單,商王朝雖殘暴但也強大,武王滅商,其實是一場相當僥倖的勝利。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周是個心懷大志的民族,當他們的部族遷移到西岐這片肥沃的土地後,逐漸壯大的他們就對富裕的商王朝起了窺視之心。他們在《詩·魯頌·閟宮》中說道:“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但善於耕作的周部族,天生也帶有農民的特性,小心謹慎,精於計算得失。他們明白和強大的商王朝相比,周只是在邊陲的蠻夷小邦,力量微弱,遠遠不足以和商王朝抗衡,更別說是取而代之成為華夏了。

周的力量遠不及商,但這並不能熄滅他們心中的慾望。為了與商王朝抗衡,他們經過上百年的經營與謀劃,編織了一張精細嚴密的大網。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一 結盟

周的盟友遍及諸夏與諸羌,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諸羌中的姜族,也就是姜太公呂尚的那個姜族,後來分封時分在了齊,負責鎮壓東夷及商朝餘孽。姜族是是周的核心盟友,當代謂之戰略伙伴合作關係,周的辦法是聯姻,周王的王后每隔兩代就有一個是姜族人,武王姬發的妻子就叫作邑姜,如此密切的關係,堪比後世滿蒙聯姻,故而姜族難有背叛之心。

武王伐商時,那麼多方國率兵前來組成聯軍,可以說明這項政策的成功。當然,也從側面反映了商王朝的不得人心。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二 開分基地

周組及其盟友向南先後建立了周南和召南,還在江漢平原建立了數個據點,這大概是後來漢水諸姬的前身。更遙遠的還有東南吳國,據說是文王的兩個伯父所建立的,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周的勢力不大可能會輻射得那麼遠,但假如是真的話,那周族的佈局可以堪稱是“恐怖”了。

總之,經過一系列的動作,周在地理上對商王朝呈現包圍的態勢。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三 清除障礙

周文王雖然在名號上有個“文”字,但毫不誇張地說,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武王。文王在位時,周的勢力經過多年的精耕細作,與起初相比有了極大的發展,周人對商王朝的野心也開始慢慢揭露,商王朝的在西方的一干忠心耿耿的小弟,文王毫不留情地消滅了,周人先後攻佔了密、黎、邗以及崇國。

崇是商王朝的門戶,滅了崇,周人與商王朝之間就再也沒有緩衝,到了這一步,商與周的正式衝突就要開始了。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這其實相當有風險,儘管經過多年的佈局,周人掌握了一些優勢,但與接受無數邦國進貢的強大富裕的商政權相比,周還是佔劣勢的。

也許這其中真的有些天命的因素吧,商的敵人並不是只有周,東方部族一向不服商的統治,在周與商的僵持期間,東夷爆發了叛亂,不得已,商人抽調主力前往平叛。叛亂最終被平息,但商王朝的損失也很大,而且四處分散,短時間無法聚集。

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周人怎麼會放過,他們在新任君王姬發的率領下,與諸侯聯軍一道,進攻商朝都城朝歌。商王朝的軍隊還未迴歸,無奈只好將城中的奴隸武裝起來,加上留守軍隊,號稱七十萬大軍,在牧野原上與周王聯軍的軍隊對抗。結果卻是“反戈一擊,流血漂櫓”。

武王伐紂——一場僥倖的勝利,卻造就八百年王朝

商王朝的滅絕實在是命該如此,他們對奴隸的待遇太過殘酷。商族好鬼神,時常要舉行祭祀,貢品就是奴隸,規模大到數以萬計,從這個角度看,號稱七十萬,實際上至少也有奴隸二十萬。奴隸們對商人積怨太多,寧死也要反戈一擊,這才敲響了商王朝的喪鐘。

牧野之戰有太多的僥倖因素,天下方國並不服從周的統治,同時由於商的主力尚存,周王朝建立之後,不久後便爆發了“三監之亂”,這是一場涉及到周王朝政治鬥爭、商王朝殘餘勢力以及東夷反叛的極為複雜的叛亂,周王朝艱難地平息了這場叛亂,由此,才坐穩了天下共主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