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就是太后,不一樣的氣候(讀史記雜記之:這些女人不尋常3)


呂太后

太后就是太后,不一樣的氣候(讀史記雜記之:這些女人不尋常3)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在《史記》中,太史公專著《呂太后本紀》,裡面說了大量的有關呂后的家事、穢事,但看文後的總結,說明司馬遷對呂太后的評價還是正面的。作為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人,呂后其實一直貫徹著劉邦既定的“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為大漢的崛起集聚著力量。於天下來講,她與後來的武則天一樣,巾幗不讓鬚眉,堪稱雄才大略。

1.延續政策。呂后則當高帝臨危時,問蕭相國後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國家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無一非高帝注意安劉之人。

2.智保太子。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盈,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呂后遂求救於留侯張良。張良對呂后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個白頭髮的老人,分別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

3.手下留情。除趙王如意,此外諸姬子,如文帝封於代,則聽其母薄太后隨之;淮南王長無母,依呂后以成立,則始終無恙;齊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後意,後怒欲酖之,已而悼惠獻城陽郡為魯元湯沐邑,即復待之如初;其子朱虛侯章入侍宴,請以軍法行酒,斬諸呂逃酒者一人,後亦未嘗加罪也。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

4.忍辱負重。《匈奴列傳》載:“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

只因家事處理的太過極端,所以授人以話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光傳千里,而且還能傳千年。皇家的家事,與現在的明星八卦新聞一樣,總能在大街小巷中津津樂道,區別在於,娛樂新聞大約只有三五天的新鮮期,而呂后她們的緋聞,卻千年不衰。

呂后被後人詬病的劣跡有三:

1.誅戮功臣。第一個被她選中的就是已被廢為淮陰侯並監視居住的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與蕭何用計殺掉了韓信,從而成功震懾了其他功臣。不久,梁王彭越被劉邦廢為庶人、削職流放蜀地。途中遇呂雉,彭訴說無罪,呂雉答應為他說情,將其帶回咸陽。她對劉邦說:“你把彭越放走,等於放虎歸山。”劉邦遂將其處死,殺掉並剁成肉醬分賜與其他諸侯王。

2.慘絕“人彘”。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使者三反……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最毒不過婦人心”,這裡的婦人心,應該就是女人的妒嫉心,“妒火中燒”,這火可以把人燒的失去理智,報復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呂后固然是心狠手辣,不過她的怨恨不是無來由的。作為糟糠之妻,丈夫對自己不好,已是心涼涼的了,寄希望在兒子身上,差點也讓小三給搶了。呂后生性剛毅的女人,又有大漢王朝的創始成員之一,還有孃家在背後撐腰,知道凡事靠不了男人,只能靠自己。運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智慧,玩死戚夫人,且只有玩出花樣,才能解開她心口熊熊燃燒的妒火吧。可憐了,這把火也燒傷了自己的兒子,七年後,孝惠帝便走在了呂后的前面。

3.情衷審食其。《呂太后本紀》記載:“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如何得幸,說來話長了,審食其是劉邦的同鄉,沛縣人,劉邦自立沛公後,將父親劉太公託付給兄劉喜和審食其。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敗於項羽,丟棄妻子逃走。呂后、劉太公被項羽俘虜,審食其以舍人身份照顧劉邦的妻子兒女,漸為呂雉所親信,後來據八卦稱發展成情人關係。從《史記·審食其陸賈列傳》記載中可見一端:“闢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闢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呂太后慚,不可以言。”

宣太后

太后就是太后,不一樣的氣候(讀史記雜記之:這些女人不尋常3)

因電視劇《羋月傳》而在當今一舉成名的宣太后,在《史記》中的記載著墨並不多。

《秦本紀》中記載宣太后的有兩處:

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

《穰侯列傳》中記載: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為政。

《匈奴列傳》載:

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由上面的史料,於是就演繹出蕩氣迴腸的《羋月傳》來,這是宣太后的幸運呢,還是她的不幸呢?我覺得應該是幸運的,否則,她的功績、她的風流,只會埋在舊紙堆裡,沒有誰會在意的。

在《史記》中的記載著墨不多,並不意味著宣太后本人缺少故事,她的故事還是頗多精彩的:

1.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后”的人。“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範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后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說。是太后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2.垂簾聽政第一人。“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為政。”其時秦國政局是動盪不安的,武王后要擁立公子壯(武王弟)即位,稱季君,以與宣太后、魏冉對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后、魏冉盡誅公子壯、昭王異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回魏,“季君之亂”被平定。宣太后封同父弟羋戎為華陽君,同時封其兩子,培植自己的實力,從而形成了外戚專權的格局,穩定了局勢。

3.少不了的風流韻事。義渠,為古西戎之國,戰國時期,他們與秦、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踞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宣太后改變過去軍事上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而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與義渠王私通,以墮義渠戎王之志。後義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與義渠王相好34年後的前272年,宣太后“詐而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接著發兵攻打義渠,義渠國亡,領土併入秦國。司馬遷用“詐而殺”三字,將宣太后的隱忍、果敢表現的淋漓盡致。

對於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專家馬非百認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

總體上講,宣太后的歷史評價,要好於呂太后多多了。她雖然盡誅公子壯、昭王異母兄弟及大臣,但沒有采取虐殺的手段來滿足自己扭曲的心靈,她雖然與義渠王相好,但其目的卻是為了大秦的崛起而採取的隱忍之策,這也得到了後世史家的認可,太后做到這一步,比呂太后就成功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