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朱一龍:不給未來設限

對話朱一龍:不給未來設限

《中華兒女》: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作為一個武漢人,這段時間你的內心經歷了什麼?有什麼話想對家鄉人說?

朱一龍:剛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可能沒有那麼嚴重。過幾天之後,整個事態的發展就超乎了我的想象。為了快速阻斷疫情傳播,武漢啟動了緊急封城措施。

那時候心裡很忐忑,很緊張,給親人、朋友們一個個打電話,知道他們都在家隔離了。這段時間,武漢也每天都在發生令人感動的故事,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傳遞得更快更有力,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現在一切正在好起來。

我想對家鄉人說,再忍耐一下,再堅持一下,春天已經來了,相信我們很快會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中華兒女》:疫情發生後你在第一時間捐款捐物,你的粉絲“小籠包”們,也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他們,你有什麼話想說?朱一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小籠包”們做得特別好,很給力,都是很有愛心的人,我真心覺得很棒。

《中華兒女》:從出道到現在,你參與了很多公益項目,是如何選擇的?

朱一龍:能打動我,我覺得能去做、也迫切需要我去做的。一個公益項目,如果我能參與進去,我覺得會比僅僅喊一個口號,讓大家捐款更有意義,所以我還是願意身體力行去感同身受。

這一年我參與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一些工作,去了非洲,到野外追蹤黑犀牛,也去了成都,到山上記錄大熊貓的行蹤,同時也把這個過程展現給大家看,希望大家通過這個項目更多地瞭解這些可愛的動物,去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也到兒童醫院去接觸過自閉症兒童,有接觸過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完全是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他們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的交流方式和我們不在一個頻率上面。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其實非常豐富,他們是可以獨立生活的,只是需要訓練,需要很多的耐心和陪伴,我們的幫助其實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他們的生活。

《中華兒女》:做了這麼多年,你對公益有什麼感悟?

朱一龍:我覺得公益對我的一個改變就是,不要覺得公益離大家很遠,其實身邊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哪怕你出門的時候不要用一次性餐具,帶一個自己的水杯,平時少用塑料袋,儘量選擇綠色的出行方式,這些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是公益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看似是在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其實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中華兒女》:2019年,你參與出演了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由共青團中央出品的微電影《頭條裡的青春中國》,扮演兩彈元勳鄧稼先,能談談這次表演嗎?

朱一龍:其實當時我挺慌的,因為我一般不敢碰真實的歷史人物,除非我覺得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去塑造這個角色。而這一次時間挺緊張的,所以我內心還是挺怕的,怕自己表現不好,不能把這個人物展現出來。

但是我知道我必須要去做好,因為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把兩彈一星元勳的事蹟,把他們的精神傳遞給年輕的觀眾,我覺得意義重大。所以我當時是硬著頭皮,有些忐忑地去演的。

我看了一些資料,還看了李雪健老師和李幼斌老師演的電影《橫空出世》,這是一部反映中國人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影片。因為我知道這些老師在塑造角色的時候,他們一定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看了很多的資料,所以我想要儘快地瞭解那個時代科研人員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面貌,可以通過觀摩他們的表演更快地學習,所以當時就採用的這樣一個方式。

《中華兒女》:你的一系列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演技很受認可。你認為自己是有天賦的演員嗎?

朱一龍:我不覺得自己是有天賦的。雖然別人說你也演了十年了,但是我真的沒覺得自己有多老到。做一個演員的路還很長,慢慢走。

《中華兒女》:表演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朱一龍:我覺得表演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表演的魅力也在於它有很多不確定性。現場對手給你的反應,導演給你的建議,有時候攝像師也會給你一些反饋,你把這些所有的東西,再由自己這個載體把它們揉在一起,用你認為最合適、最準確的方式去表現出來。

《中華兒女》:對於表演,有沒有一個很重要的作品,或者是很重要的時刻?

朱一龍:我原來也想過這個問題,但表演這件事情在我身上是經歷了很多的反覆的一個過程。可能我今天演了一場戲,我突然覺得,啊,這個人物我找到了。我現在研究人物的狀態,我覺得對了。但是到下午第二場戲的時候,我突然又找不到這個人物。一直在經歷這樣的反覆。並不是哪一次或者哪一場,我突然就覺得會演戲了,對我來說不是這樣。每天都在拍攝這一場戲的過程中,不斷地在尋找,在跟自己交流、跟角色交流。

說到演技,我也經歷了一個思維方式的轉換。原來太專注於所謂的表演技巧,後來我覺得那個對於自己來說反而是一種束縛。你既然有機會去演戲,有機會生活在那個環境裡面,為什麼不放鬆下來,去理解文本,理解它所傳達的東西,想辦法去體驗一次他的人生?把自己鬆弛下來,不要太苛求於表演這件事情,或者說所有的技巧、節奏,在演的時候放下腦海裡面的條條框框,讓自己就成為“他”。

這樣的表演,我覺得哪怕所謂的演技上面會有些毛刺,但是人物是有根的,反而會更生動一些。當然這很難。但我看到很多優秀的演員做到了,所以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中華兒女》:當你覺得掌握了表演技巧之後,再放下它,去尋找一種真實的表演狀態,會有重新回到一個新人的感覺嗎?

朱一龍:是的。我們就是不斷地在重複,十年的過程中不斷地在學習,摒棄,然後再學習,再摒棄,這樣來來回回。回想起來還是挺享受那個過程,讓我更瞭解自己。

其實演員就是不斷在塑造角色,同時也是不斷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內心——你有什麼潛在的性格或者想法,你是怎麼理解一件事情,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沒有什麼是高的、低的或者是錯的,只要觀眾接受、認可你的抉擇,喜歡你的表演,我覺得那就是成功的,因為表演是很多元化的。

《中華兒女》:在和導演合作時,有自己的想法,你會堅持這些想法嗎?

朱一龍:也有和導演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一般的情況下我會選擇採取導演的意見。你既然選擇演這部戲,就是要相信這個導演啊。如果導演看完之後特別篤定的跟我說哪裡不好,哪怕我特別堅持,我也會按照他的方式去嘗試一下,因為他坐在監視器前,他看到的最直觀,他如果不舒服的話,肯定代表了一部分觀眾的感覺,是有問題的。

《中華兒女》:很多人對你的評價是拍戲的時候不怕吃苦。不怕吃苦的性格來源於哪裡?

朱一龍:我覺得是喜愛吧。任何事情只要當你喜歡上它,它就變成了你的理想、你的生命。所有這些所謂的努力可能都不存在了。你不會覺得說:我要刻苦。因為這個過程是自然的,因為你喜歡這個事情,就願意拿更多的時間、用所有去為它付出,不會覺得是在吃苦。

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到很努力,還差得很遠。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還希望能夠為一場戲、為一個角色付出更多。現在因為投資、進度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我們有時候拍戲會太快。如果你能體驗一個角色的時間越長,那麼效果一定是更好的。

《中華兒女》:到目前為止最滿意的角色是哪個?

朱一龍:暫時還沒有,因為不光是角色,還有自己理想的表演狀態,我覺得還沒有達到。

《中華兒女》:有沒有現在想去嘗試的作品或角色?

朱一龍:現在還有太多沒演過的,還有很多我想嘗試,各種不同風格的不同類型的,我不想給自己設一個限,或者讓觀眾覺得我只能演哪一個類型的角色。如果大家固定了對我的印象,那就是我的問題,我想多展現不同的面給大家看。

对话朱一龙:不给未来设限

《中華兒女》:工作之外,有什麼愛好?

朱一龍:太多了,但就是不精,運動類的也很多,原來打球,現在喜歡潛水。當你在海洋裡,周圍的一切很安靜,所有的東西變得很慢,一切都被放大了,變得很清晰,而且脫離一點引力的感覺,會感到很自由。

《中華兒女》:作為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怎麼看待自己的影響力?

朱一龍:我的目標就是做一個好演員,而不是說去做一個明星,當明星太難了(笑)。當然明星、偶像對我來說都不是不好的詞。

其實各個行業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一開始從應聘、入職,從新人慢慢學習、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演員沒有什麼區別,也是在完成藝術作品的這個事情上慢慢的去把它做好。但是這個職業會被大家看到,被大家所熟悉,大家瞭解你、喜歡你,這也是對你的一種認可,所以我覺得挺好的。

無論是演員也好,還是偶像也好,我覺得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專業,不斷地給大家帶來好作品,再就是給大家傳遞一些正能量。希望跟大家一起伴隨著好的作品,陽光、幸福地生活下去。

《中華兒女》:一路走來,有沒有想要感謝的人。有什麼話想對自己說的?

朱一龍:想感謝的人真的挺多的,一路上幫助過我的人很多很多,在各個節點,無論是事業,還是人生的構建,都有很多人在幫助我。想對自己說的就是:放平心態,然後好好生活,好好去面對這個世界。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第7期】

对话朱一龙:不给未来设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