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性旗帜,更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开国日期的确立,国旗的设计作为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议题事项,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代表们的面前。一个象征新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国旗,开始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心底描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参选的新中国国旗。照片中是吴玉章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7月4日,筹备会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这个小组的成员有16人,他们是: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照片中是陈多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7月13日至8月15日,新政协会议筹备会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先后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上连续刊登,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照片中是萧淑华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一幅幅国旗设计图案稿件还在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而来。截止8月20日,在短短一个月里政协筹备会国旗审查小组收到应征设计国旗的信函近两千件,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其中从美洲寄来的国旗图案有23幅。照片中是艾青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征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照片中是莫鸿枢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近3000幅应征国旗图案在临时选阅室内进行了展示,最终评选委员会从中精选出38份草图, 并将这38份草图汇编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并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照片中“黄河”早期设计国旗,就是毛主席最初之选,这个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的设计者是郑考度。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于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照片中是郭沫若设计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从这些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我们会发现无论何种国旗设计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国旗的底色都是红色,它表达的是国旗是由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照片中是由朱德总司令设计、张仃制图的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照片中是曾联松设计新中国国旗候选方案,也就是现在五星红旗的原型。其中红色:代表革命与斗争;大星:代表党之领导与人民解放军;四颗小星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兼指4000年历史和文化,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黄色代表中国为黄种人。

建国前10幅国旗候选方案:图7是郭沫若设计,图9是五星红旗的初稿

照片中是毛主席与开国元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前合影留念。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