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儘管各個朝代都有一些變革和變化,但基本遵循著四級考試的金字塔模式。在塔尖的就是狀元及第。

明清是科舉制度的極盛完備時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時期。明清科舉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校和科舉更緊密地結合,科舉必由學校,進學校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童試:也叫童生試,其實就是入學考試。按片兒劃分,由地方政府自己組織考試,包括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和院試(各省學政)三個階段,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俗稱秀才,就可以進入府、州、縣學學習了,這是功名的起點。

鄉試:因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闈,考場),就是省一級的資格選拔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算是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解元了,史書上就稱他為唐解元,以示尊重。不過可能是因他在作畫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太多,始終都沒有通過會試。不過考取舉人已經很不錯了,只要再參加一個小考試,就可以成為府丞這樣的小官吏,也就是輔佐知縣的文官。官雖然小,但也是進入了仕途,相當於政府公務人員,可以吃皇糧了。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會試:因在春天舉行,又稱春闈。是國家級別的統一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禮部貢院舉行。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為了鼓勵通過鄉試的書生們,國家會提供一部分進京趕考的路費,也就是所謂的公車費。貢生已經有資格擔當地方官員了,比如知縣、知府等。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一般是農曆四月二十一由皇帝在保和殿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所有貢士都參加殿試,不會有殿試落選者,只是確定排名。殿試評卷主要看書法,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狀元、榜眼、探花立即授官職,狀元為翰林院修撰。其餘進士還要擇優才能進入翰林院。其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無論成績如何,都已經是“天子門生”,馬上成為國家最重要的官員人選了。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以清代為例,進士及第後,狀元和眾進士們一道參加金殿傳臚,唱名賜第,長安街觀榜,參與恩榮宴,參拜先師神位、大司成,謁孔廟,立殿試題名碑於國子監,狀元處處都在最顯赫的位置,真是“風光無限”。

做官。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了狀元直接就可以獲得四品官位。在素有“儲相”之稱的翰林院首先從事文書和資料的整理工作。如果才華橫溢,又精於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三年到五年後就會順利地進入各大部委擔任副部長級別的職務。比如禮部、戶部、兵部等六部侍郎,自然尚書、宰相等職也就有希望。明清就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不過由於歷朝歷代多以文采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我們所熟悉的如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等。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而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登帝位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是為夏神宗。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翁同龢

給皇子做老師。由於狀元們淵博的知識和出色的文采,很容易被選去教皇子皇孫。其中最有名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不僅書法造詣極高,而且以帝師之尊任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實為光緒皇帝之下,眾臣之上的第一權臣,一身而為“狀元宰相”,甲午中日戰爭後,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對維新時期的政治局勢起到重大影響和作用。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做駙馬。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狀元和駙馬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了。事實上歷代狀元中,唯一有據可考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據史料記載,英俊瀟灑的新科狀元鄭顥顯然是迫於龍威沒辦法才娶宣宗之女萬壽公主的,本來他是有個青梅竹馬的娃娃親的。這樣強迫的婚姻,自然是相當的不幸福。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朱元璋

被殺頭。這是最悲慘的前景,但的確發生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因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激起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舞弊行為,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新科狀元陳安等人用車裂的酷刑一併處死。列此為前景之一,只想證明,在皇權至上的中國古代社會,“狀元”絕對不是“一步登天”的天下第一。

古代讀書人經過4次考試,才能考上狀元,那4次考試都有什麼區別

網絡圖片

事實上,無論狀元的前景如何,作為中國古代科舉教育的塔尖人物,狀元一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立志成才、鍥而不捨、苦學精神的代表。對每一個讀書人而言,狀元是一種目標、一種激勵、一種境界,進而成為一種情結,延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