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狀元是科舉選賢任官制度的產物。通常認為,中國歷史上首位文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山東武城人孫伏伽。雖然是第一,但當時還沒有狀元這個說法,而是“進士第一”。狀元(或叫狀頭)一詞,據清人趙翼考證,則始於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唐代制科百餘種,各科及第都可入仕,因此進士科雖沒有“一枝獨秀”,但中進士科易於升遷,因此已經漸受士子青睞,除進士科外,其他科目考試的第一名一般不稱狀元。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到宋太宗時,皇帝舉行殿試併成為定例的只有進士一科;元代,狀元就專指第一甲第一名,成為定製,狀元至尊至貴的地位開始確立。明清兩朝,不設其他科目,進士科成為唯一的制科,至此,中狀元而大魁天下,成為讀書人的終極目標。無數莘莘學子懷著“曲江賜宴、雁塔題名”的理想,竭心盡力,寒窗苦讀,形成了中國社會特有的狀元情結。時至今日,狀元二字仍然載盛著無數的夢想和希望。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如果以杜佑《通典》始於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的說法為準,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為止,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專家統計,期間共產生狀元602名(據《中國曆代狀元錄》)。時下很多人一抨擊起目前的高考制度就連帶著科舉制度一起罵,殊不知考狀元要比今天的高考難上好多倍。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要想考狀元,首先,你一定是塊讀書的好料,天資聰穎,思維敏捷,記憶力非凡,智商應該在120之上的,絕對不是“讀死書”“死讀書”的書蟲。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學和文學辭章,最初包括詩賦、策論、表、判等考試文體,而要能夠掌握這些經學文學知識並熟練地在考場中運用發揮出來,必須要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素養。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如果只會死記硬背別人的詩句,不會活學活用,肯定是考不上狀元的!但如考明經科試,就非讀死書不可。如唐代明經科,就需要考生熟記四十多萬字的“五經”的內容(《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春秋左傳》),然後上考場帖經,也就是現在的填空題,選段經書,中間留下若干空白讓你填上。而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一直採用呆滯死板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從命題到答卷都走進了僵化的死衚衕,由此選拔出來的,大多不是真正的經邦濟世的有用人才,多數是迂腐書生。相反有創造力的才子卻往往被拒於龍門之外,像蒲松齡,終生沒有當上舉人;曹雪芹竟連個秀才都未曾考上。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要考狀元,你還要有為理想奮鬥到底的決心,身體要好,心理素質更要好。有人統計,一個讀書人從童生到狀元要經過數十次的具體考試。而自宋代以後,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唐代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思就是說考明經科試及第,三十歲已經太老,應進士科試及第,五十歲還算年輕。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心理素質,是很難撐下這一場又一場的資格選拔賽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儒林外史》裡的人物范進,就是這麼考來考去,最後終於中了舉人,高興得幾乎瘋癲。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最後一點,儘管和考生本人素質無關,但也至關重要。那就是你至少要有一個小康以上的家境來做後盾,以支撐你考下去。

為了能夠金榜題名,書生們往往就是閉門只讀聖賢書的,不事生產,也就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在中榜之前,主要是要靠家裡養活。從童試之前的私塾,到之後的學堂和府學,求學總是要交學費的。生活費也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如果有幸參加會試還要進京趕考,這往來的路費雖然國家會提供,但自己也得準備一些。如果考中了,也算家裡的長線投資有了回報,但落榜了,你就還要再準備三年。這無疑會帶給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包袱。雖然傳統戲文裡經常有富家小姐資助窮書生並且以身相許的浪漫故事,但那也只是讀書人的一種美好願望,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中榜考生,不是有殷實的家底,就是有書香門第的氛圍。

歷史上能參加科舉的人,要具備什麼條件,看古人考狀元有多難,

網絡圖片

外還得補充幾點:有空還得練練摔跤和書法等,有時候在書面水平不分伯仲的時候,有這些特長也很有幫助。宋太祖十六年的殿試因考生王嗣宗和陳識水平相當,難以取捨,最後喜歡體育運動的太祖趙匡胤當即決定讓他們兩個在大殿上比摔跤,結果王嗣宗比贏了,從而奪得當年的狀元。又如康熙三十年,殿試本來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