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產能復甦不能只靠政策“營養”,急需走好這“四步棋”!

“豬”“糧”穩,天下安。受2018年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全國多地生豬養殖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生豬產能“元氣大傷”。為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復甦生豬產能,守護好老百姓的“菜籃子”,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向生豬養殖業注入“強心劑”,提振生豬養殖業“精氣神”。

然而,筆者在日前的調查走訪中發現,一方面,各級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正在落地生根、顯現成效,源源不斷的政策“營養”,浸潤了生豬產能復甦的“動脈血管”,激活了生豬養殖產業的“一池春水”;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在加快恢復生豬產能的過程中,也存在政策依賴、路徑逼仄、辦法不多、挖潛乏力等現象,急需走好“四步棋”。

生豬產能復甦不能只靠政策“營養”,急需走好這“四步棋”!

第一步棋,引入“源頭活水”,做足項目文章。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在非洲豬瘟疫情給生豬養殖業帶來的投資風險面前,有魄力、有實力、有能力抵禦和抗擊風險的,不是遍地開花、小打小鬧的鬆散型養殖戶,而是體格健碩、資本雄厚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也因此,千方百計吸引市場“資本大鱷”投身大型生豬養殖項目,無論是就當前還是計長遠,都不失為一把“撒手鐧”、一枚“定海神針”。在蘇北生豬調出大縣——淮安市漣水縣,當地黨委政府“不以事艱而卻步,只因任重而奮進”,短短半年時間連續成功引進了3家年生豬產能均超過20萬頭的生豬養殖項目,為全縣今年完成46萬頭生豬出欄任務吃下了“定心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第二步棋,開具“對症良方”,破解資金瓶頸。從筆者調查走訪的情況看,由大公司、大企業或“資本大鱷”主辦的生豬養殖場,大多“衣食豐、倉廩足”,基本不存在資金難題。急需“真金白銀”解渴的,是在此次非洲豬瘟疫情中,正在或已經滑向“關張”邊沿、生豬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下的小微型養殖場。對照當前銀行開發的信貸產品,這些養殖戶獲取貸款難度較大,養殖場的經營面臨困境。如欲“力挽狂瀾”,需要金融機構同聲相應,有勇氣用“鋼牙”啃“硬骨頭”,有智慧用“良謀”開“千金方”,在評估借貸風險的基礎上“量體裁衣”訂製金融產品,幫助小微型養殖場共克時艱、起死回生,為加快生豬產能復甦穩住“有生力量”。

生豬產能復甦不能只靠政策“營養”,急需走好這“四步棋”!

第三步棋,跳出“思維定勢”,豐富養殖模式。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一些已“瀕臨絕境”且“無力迴天”的小微型養殖場,繼續堅守生豬養殖陣地的信心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鬆動,在從事生豬養殖方面好比吃了“鬆勁丸”、服了“消力散”。這種境況,急需“龍頭型”和“小微型”生豬養殖場改變過去固有的“各自為戰”的養殖模式,積極探索既有利於降低投入成本,又足以抵抗豬瘟疫情風險、實現多贏效果的多元化養殖路徑。比如,漣水縣正邦牧業就試行了“公司+農戶”“公司+小微型養殖場”等養殖模式,將養殖基地向下延伸,由正邦牧業提供苗豬、防疫、銷售,農戶或小微型養殖場負責飼養、管理,目前僅帶動的農戶就多達100餘戶,每戶養豬100多頭,戶均年純收入超過70萬元,且在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未出現一例生豬感染疫病的情況,不失為一條值得學習借鑑的成功之路。

生豬產能復甦不能只靠政策“營養”,急需走好這“四步棋”!

第四步棋,落子“鄉村陣地”,扭轉農民觀念。受近年來“打工潮”的吸引,農村的大量勞動力湧向了城市,很少有人願意蹲在家裡伺候幾頭豬,即使在目前豬肉價格高位運行的行情下,農民每養1頭豬,利潤也不過100多元,與打工收入相比,難有吸引力。筆者在多個鄉鎮的調查結果也證實,“無豬村”在這些鄉鎮已非個例。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筆者以為,加快復甦生豬產能,也需要“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如果能在疫情風險防控方面加大培訓、支持力度,同時廣泛宣傳發動和引導外出務工的農戶轉變收入觀念,投身到“公司+農戶”的生豬養殖模式中來,或將為提振生豬產能發掘出又一片“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