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普陀寺石刻

近來,總聽《壇經》,而其中這句總在腦海,於是想找到一件自己也‘不為俗事纏身’的事來。

開始首先想到的,運動時、呆坐時、讀書時,此三事大概率是能夠‘不著相’的。

畢竟幹此類事情時,我不會擔心‘錢能不能多掙’、不用考慮‘面子’、不用被成功與否拴住心臟、也不用想如何提防小人……

但細細去品,感覺此類事情有種共通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呢?當下並未想出個所以然。

昨日,外甥女來找自行車,想學騎車。可車是我小時的,早就破爛不堪。她姐妹兩人看著那車落滿灰塵,似有一點失落。

過一會兒,每人從我書桌上拿了一個空白筆記本,這才心滿意足。老大要走時,妹妹卻又看著那自行車,開口說,“我想上去體驗一下。”

我便扶著車,她身高不夠,但交替踩下腳蹬子,還是把後輪拉得呼呼直轉。姐姐看了便要求也要體驗體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體驗本身的感覺

體驗體驗,我暗自嘀咕,覺得有趣。我送她倆回家,在大姐家一起看了一個電影。回來吃過晚飯,再聽壇經,覺得有些明悟,依舊說不出什麼。

直到剛才我翻出青雲計劃的活動頁面,突然想起小時寫作文的場景來,隨即昨日她姐妹提到去年春遊,抓螃蟹差點掉河裡……諸多感悟彙集到一起,我寫下:

適當的興奮與期待。

有些事本身就很純粹,你並不容易被妄念帶偏。我想著此事時,倒水衝了一杯板藍根,看見桌子上散裝的山楂片,便抓了幾片放到水裡。稍待片刻,水的滋味很妙!

有時,一件事你不用知道她的結果是什麼,潛意識的裡,你知道這件事很妙、很美!

本來就很美,就是這種感覺。

無論是小時候自覺的描字帖、抄古文、爬山、夠桑葚、移栽桃樹……沒有道理的,處於這些事中大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願’身在此山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得不說,慢慢長大、快樂日漸減少。如今的我再看此理,竟然也會覺得奇怪。

明明沒有什麼好處、也沒什麼目的,這件事居然就能讓你享受一種無形期待之後的滿足和快樂?

和與人擠破腦袋的爭地位財富、張顯自己相比,這些事不值一提,他們憑什麼也能給人快樂?

有些事本來就很美,是不是意味著其他的就不好?

就日常的煩惱叢生,最常見的無非是區別心,從此產生的差別、嫉妒、傲慢……

讓工作也好、交流也罷,變成一場‘爭風吃醋’、‘刀光劍影’的弱肉強食大戲,成了會擔心下一刻被取代、輸了又丟了所謂的面子、被人言語譏諷心裡不快……

人總陷入和他人的比較、與結果的利益分配中,至於事情本身早就沒有什麼意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落入眼中第一項和最後一項都是利益,事美不美、心累不累,都不重要。

出去散步,悠悠閒閒一圈。回來覺得口渴,正欲推開廚房的門,這門上竟然有花紋?

還挺好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活不止只有我和他

話外話

我是小趣,專注哲學讀書和歷史故事,分享生活故事的年輕人。一起疑問和探求,至於答案,只希望從大家共同的、正當的認識中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