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告别高增长,规模驱动利润式微,千亿房企如何卡住C位?

楼市告别高增长,规模驱动利润式微,千亿房企如何卡住C位?

来源:地产密探(ID:real-estate-spy)

刚过去的“4·17”政治局会议,重申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这意味着楼市对经济依然很重要,但只能是临时“托底”,绝无刺激。

对于绝大多数房企而言,今年一季度的销售成绩都是比较差的。从历年楼市与经济的关联度考虑,外界一度预期调控会放松,如今这种幻想却成了奢望,但希望总还是有的。

近来,A股、H股上市典型房企陆续披露2019年业绩,我们研究发现:1、行业增速明显放缓,连新城、阳光城等黑马的销售增速也不足3成;2、去杠杆及债务结构调整迫在眉睫;3、重新思考“规模为王”逻辑,最典型者如恒大、融创,转向现金为王。

楼市狂飙突进时,房企规模三强“碧万恒”就是后进者的标杆,如今市场大变,重塑理想与残酷现实面前,更多房企选择“苟且”,用万科郁亮的话说,“先活下去”。

在房企加剧洗牌之际,这种状态的另一种诠释就是“少犯错,不犯错”,同样是竞争力,“稳健、均衡”显得格外重要,如龙湖、中海等。


NO. 1|壹


我们知道:2019年,全国一共诞生了34家千亿房企,相比2018年新增4家千亿入围者。如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悦读《重磅!2019年楼市收官:诞生34家千亿房企,比去年多4家!》一文。

分外热闹的表象背后,大家看到这是市场急剧整合及“强者恒强”的结果。习惯顺向思维的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1998年“房改”至今,已过去20多年,楼市从最初“只要是块地,就能挣大钱”的群雄乱舞之黄金时代,进入靠加速上市、资本助推的“规模驱动利润”时代,但如今行业增速放缓,即便有极大规模也不一定有高利润,甚至高成本资本反噬利润。

这一典型历史现象,可以从房企围绕净资产收益率(ROE)3个核心指标的资本游戏上深入分析,即净利润率、周转率和杠杆倍数之乘积即为ROE,考量企业投入自有资本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过去,高周转、加杠杆与薄利多销,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造就了大量黑马房企狂飙突进,ROE非常亮眼,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

比如千亿中梁,一匹强劲的闽系地产黑马,过去2年一直雄踞内房股ROE榜首,但具体来看,2018年ROE高达74.9%,到2019年却剧降41个百分点,达到43.92%。

这说明行业增速放缓后,“黑马”中梁的周转率下降,加杠杆用尽风险集聚,不得不降杠杆,而偏三四线城市的存货销售,在“房住不炒”下要维系乃至提高利润率也面临较大压力。

从2019年内房股ROE排行榜看,除了中梁之外,排名靠前的融创、新城等均属于高杠杆驱动型千亿房企,但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楼市面前,这种风险在加大。

就全国销售额TOP10强房企而言,碧桂园2019年ROE为26.03%,万科20.67%,龙湖19.52%,中海14.85%,华润16.52%,但无一例外,ROE均略有小幅下滑。


NO. 2|贰


这背后的因素有些是主动的,如降杠杆,2019年碧桂园净负债率46.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龙湖净负债率51%,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中海净负债率33.68%,同比微降0.02个百分点。

让我们颇为震惊的是龙湖,有息负债中的一年内到期债务139.3亿元,占总债务的比例仅为9.5%,现金短债比“4.38”。金科高管近日透露其债务要做到“1:3:6”的合理结构,短债只占10%。

更有甚者,恒大业绩会上公开喊出今后3年狂砍负债4500亿元,还要控规模,具体是控制土储规模。有意思的是,4月以来恒大却在疯狂加仓,这到底是什么逻辑?

说直白些,一线房企降杠杆是大势所趋,窗口期抄底拿地也是为楼市“限价”下打开规模及利润空间的长远考虑,都事关背后的ROE高低。

4月16日,恒大斥资21.4亿元摘得北京密云1宗不限价宅地,时隔五年后重返北京楼市。据统计,恒大自4月以来在北京、广州、中山、成都、昆明等一二线密集拿地,总耗资187.26亿元。

这说明过去偏安三四线城市的“激进型”恒大,二度回归一二线加大投资。作为TOP10强的“稳健型”龙湖,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今年以来也明显加仓一二线。

自年初在成都主城青羊拿地后,龙湖近几个月在温州、西安、珠海、福州、济南、石家庄、长沙等热点城市高频拿地。据克而瑞监测:今年一季度,新增货值榜上排名前五均为央企或国企的华润、绿地、绿城、保利和招商蛇口,龙湖排在第六,新增货值482.6亿元。

楼市告别高增长,规模驱动利润式微,千亿房企如何卡住C位?

截至2019年底, 龙湖总土储6814万平方米,权益面积4742万平方米,约90%货量集中在高能级城市和价值区域。去年龙湖总合约销售2425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长三角、西部、环渤海、华南及华中区域贡献分别占34%、24.4%、21.6%、10.8%及9.2%。

截至2019年底, 龙湖已售出但未结算的合同销售额2535亿元,按2020年2600亿销售目标,预期同比增速7.2%,是不是偏保守?

我们发现:TOP10强房企不止龙湖,碧桂园不再公布目标,恒大预期目标增速8.1%,华润预计增速8%,融创预期增速7.9%。


NO. 3|叁


当前一个重大信号是,部分房企明确将重心转向利润考量。融创孙宏斌说,“今年销售额超过6000亿元是肯定的,但现在要以管理利润为核心,以安全、发展稳健为底线”。

当然,房企增厚与提高利润有很多种做法,如提高销售额做大收入,如恒大三年万亿行动计划,但机制不同的后进者,很可能会疲于奔命。

对于做大收入,房企普遍押注业务多元化,平抑市场风险,从单一的住宅销售转向“住宅+商业”双轮驱动,或住宅、商业、物业服务、文旅康养等多轮驱动。

以“头部”万科为例,去年营收约3679亿元,其中房产销售及相关收入占近96%,排在第二的是物业服务收入127亿元,占3.5%。

这是绝大多数房企的现状,即高度依赖物业销售“旧引擎”。更为重要的是,去年相较于万科放缓的23.8%营收增速,15.1%的归母净利增速则下降更明显。

我们认为:优质商业物业兼具“轻资产”的物业服务收租模式和“重资产”的物业资本增值模式两部分,比被热炒的“轻资产”物业服务更有爆发力和吸引力,如华润、大悦城、龙湖、新城等,尤其是龙湖、新城,虽路数不同,但发力迅猛。

去年,华润置地营业额1477.4亿元,同比增幅21.9%,其中开发物业1272亿元,同比增长21%,投资物业120.3亿元,同比增长26.3%;龙湖营业额1510.3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投资性物业收入57.9亿元(不含税租金收入),同比增长41.5%,涉及商场收入占比79%。

去年,华润置地购物中心租金收入91.5亿元,同比增长33.4%,零售额646亿元,同比上涨37%;龙湖商场租金收入47.5亿元,增幅31.9%,商场销售额267亿元,同比增长25%。龙湖明确说今年预期租金收入60亿元。

楼市告别高增长,规模驱动利润式微,千亿房企如何卡住C位?

去年,龙湖新开业商场10座,目前全国累计开业商场39座,已开业商场建面377万平方米,今年新开业9座商场。类似万达的新城“吾悦系”也不容小觑,虽偏于二三四线布局,但今年计划累计开业百座。

系统化的商业运营能力尤为关键,也是这类房企构筑起的一道很深的护城河,但我们也看到不少房企套用住宅开发逻辑不断碰壁。

体量可观的优质自持商业就是房企的“压舱石”,潜在收益显而易见:第一,带来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增厚集团利润,第二,不断上涨的租金回报及资产增值潜力,提供融资便利和低息优势。

用龙湖官方的话说,依靠“扎实的盘面和出色的能力”,去年平均借贷成本只有4.54%,在手现金609.5亿元,现金短债比4.38,年初6.5亿美元债创下中国民营房企“最长年期”和“最低票息”双纪录。

不可否认的是,规模驱动利润仍是当前房企所必需的,但信奉“大而不倒”的神话开始失去市场,伴随着试错成本越来越高,“强者恒强”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楼市告别高增长,规模驱动利润式微,千亿房企如何卡住C位?

加群、交流,请添加微信:drljjx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