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文/止水

提及《孝经》,人们自然会想起儒家经典。殊不知,道教也十分重视孝道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对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父母殿的介绍及道教劝善经典《文昌孝经》部分章节的回顾,对道教的“孝”及相关行孝的方式做简短的介绍。

孝廉

伪孝的出发点,无非是为赢得旁人的夸奖。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社会风气,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做了这样的描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孝廉方正”匾(资料图)

由于儒家提倡”仁孝“,所以政府就提出了一套通过对人们的德行进行考察以推举官员的选举制度,即察孝廉。因而,政府也提出了一整套体系要求:

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百官志一》注。)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后汉书》(资料图)

而这“孝廉”一说,以孝为先,可见当时对孝的重视程度。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仍旧出现了很多伪孝的现象。

作为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介绍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就以“察孝廉,父别居”等语句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加以讽刺。

武当山紫霄宫《二十四孝图壁画》

武当山为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的道场,因而武当山对真武大帝的相关经文非常注重,其中就有《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

这部经文记载了真武大帝的平生故事:真武大帝原为净乐国太子,随后离开父母,于武当山修行42年后得道升仙。真武大帝有感父母恩重,故说此经。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武当山紫霄宫(资料图)

可以说,《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一篇,其内容融三教思想于道教的理论,也论证了孝道是道教主张的内修无欲、外行积善之举。

也正因此,在武当山的紫霄宫中设父母殿,内供真武大帝父母——净乐国的皇帝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在此殿之中,绘有《二十四孝》壁画。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武当山紫霄宫父母殿(资料图)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是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多数故事取材于《孝子传》,也有一些取自《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搜神记》。《老莱娱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即周朝的老莱子到70岁,还穿着如婴儿般,以取悦父母,让其开心。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又称《文帝孝经》,是以文昌帝君之口劝人行孝的道教劝善经典。通行本分六章,即育子、体亲、辨孝、守身、教孝、孝感。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文昌孝经》(资料图)

《育子章》多讲述父母在孕育子女之时的辛劳。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孕育子女之后往往对这种辛劳更有体会,也更理解父母年轻时对自己的付出:“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临盆性命,若不自保。”

文中“心力所注,无有休歇”道尽为人父母的辛苦,因此人们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

《体亲章》则以子女应该多体谅父母心思,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等主题展开。这在当下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很多朋友,远离亲友奔赴外地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边。这样的朋友更应该在有限的相聚中少点应酬,多点陪伴。

很多朋友如果发现父母在有些意见上有出入,就认为父母在观念上错误,产生抱怨。即便是在分离的日子,子女也应该和父母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体亲”是“

我亲有善,身顺为美”。

父母有美德,我们应该承顺这样的美德,并将其传承下去。“亲或有过,委曲进谏,俟其必改。以善规亲,犹承以养,养必兼善,方得为子。”但如果父母有过,我们也应该委婉提出意见,并以善规劝。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父母恩重(资料图)

《辩孝章》中谈及:“奉行诸善,不孝吾亲,终为小善;奉行诸善,能孝我亲,是为至善。孝之为道,本乎自然,无俟勉强。不学而能,随行而达。”文中指出,孝道出乎自然,不能矫揉造作。奉行诸善,不行孝道,只能是小善。只要重视行孝,才能达到“至善”。

《守身章》中说:“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

文中指出,孝道当先立身。此处的守身,又分为三:守真、守心、守形。这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爱护身体,保持真性与初心。

《教孝章》开篇则指出孝是天性,后世不孝则是因为世风不佳,而教孝的重任在师傅身上:“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

古代尊师重道,而放在今日,“教孝”则是家庭、学校、公共媒体等组织的共同责任。

《孝感篇》中,文昌帝君以报应之说劝诫人们行孝。不孝之人,会有惩罚,行孝之人,则有好报。“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殛,魔煞祸侵;孝子之门,鬼神护之,福禄畀之。

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

《太上感应篇》(资料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受道教的重视。在“初真十戒”中,太上告诫我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太上感应篇》中也提到“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可见,孝道是修道之人的行为准则。行孝需去“伪孝”,真正做到守身、守心、守性,做到体谅父母。正所谓仙经万卷,不及行孝为仙!祝各位父母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