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著作权之争

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著作权之争

今天是2020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

每到这个节日,作为一名从事过知识产权审判的前法官,我的法官瘾就上来了,总想裁断一些知识产权案件。可惜手头也没有现成的案件,再说也没有权力开个私家法院,干脆就裁断个千年以前的疑案吧。

先来看一首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著名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目前有《蝶恋花》和《鹊踏枝》两个词牌名,我们暂且不管,我们今天的官司在于:这首词是谁写的?

相信读者十有八九会回答是北宋欧阳修写的。因为这是通用版本的说法。而且有人证,这个证人可是太有名了,她叫李清照。关于她的身份,我们就用看身份证了吧?因为她完全可以靠刷脸走遍天下。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历来并称双绝。说起唐诗,你一定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一系列诗人的名字,但优秀的女诗人则并不多见;但说起宋词,女词人李清照可以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位男词人媲美,与苏轼、辛弃疾、柳永等相比,她都毫不逊色,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在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与优秀男性作者齐头并进的女作者,只有李清照一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王又华在撰写的《古今词论》中曾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作为一个文学天赋出众的女子,在宋代遇到一种适宜她抒发感情的诗词体裁,她早年家庭环境好、婚姻幸福,后半生却又碰到国破家亡以及第二次婚姻的折腾。这么多荣辱兴衰集于一身,于是才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当年在我老家青州的时光是她一生的至光时刻,与丈夫赵明诚在此度过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她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命名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作于兹。

李清照(1084年生)是宋朝人,尽管她跟欧阳修(1007年-1072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去世)”,但毕竟都还算同属大宋,她说此词是欧阳修老师的作品,那就以李清照的说法为准,认在欧阳修的名下,而且如今的学术界也大多认定是欧阳修的作品。

为了证明是欧阳修作品,李清照还写了书证,这就是《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然额,我们现在知道,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因为在这之前,这首词也被收入冯延巳的集子。我们现在熟知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确定无疑是他的作品。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千万别望文生义以为冯延巳(903-960年)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其实不得也不是普通人,他官至宰相。五代十国的官场有个非常怪异的现象,皇帝或者是大臣的本职工作基本上不怎么出色,但是都多才多艺,特别是词写得特别好,冯延巳就是这么一位宰相。那时候,著名的词人、不合格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还小,玩不到一块,不过他的父亲和兄弟对冯延巳都很信赖。凭其渊博学问与清婉词作,冯延巳官运亨通,后来还升至宰相。事实上,他并没有辅佐国君经邦济世的政治头脑。陆游后来直接说他是个“

谄媚险诈”的官员,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在于一段言论。

冯延巳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先主(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当年丧师数千人便茶饭不思,整日哀叹,这幅情形,简直像地道的田舍翁所为,又如何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南唐中主李璟),千万军队打仗在外,他丝毫不放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英雄真豪杰!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样看问题,不管是昏庸荒唐,还是谄媚惑主,都是无法让人接受。正如现在的朋友圈:友情、亲情、爱情,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其实是三观和三观的碰撞。为什么再亲密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呢?只有一个原因,三观不合。

如果放在时下,估计冯延巳宰相的朋友圈得被许多人拉黑,因为三观不同。

当宰相没有成就的冯延巳,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词,词风继承了五代的风格,又开创出了北宋的风气。冯延巳所写的什么“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与这首《蝶恋花》里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蛮搭配的,要说出自一人之手,似乎可能性也极大。

冯延巳的词大多数都是写闲情逸致、离愁别恨的。后来的晏殊、欧阳修等著名词人的词风都有受到冯延巳的影响。难怪欧阳修就与他有版权之争了。由叶嘉莹主编《冯延巳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7月第1版)即认为“庭院深深深几许”确是冯延巳之作无疑。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被后人化用后,光芒更盛,远超原作名气,所以,我们反而不知道它的最先出处。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联,很多人会认为是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笔下,其实是晏几道化用了晚唐诗人翁宏《春残》诗中的句子。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却少有人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本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自李贺诗中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后,被后世很多文人化用到自己的诗词里,比如万俟咏在《忆秦娥》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元好问在《蝶恋花》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而到了现代,伟人更是反其意而用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翻出了新意,留下了超越前人的经典名句,也使得“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更显得熠熠生辉,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

我一直认为,当时的古人包括李清照明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作者是冯延巳,但因为冯延巳官声太差,偏偏这诗作又好的让人舍不得,于是大家就宁愿归于欧阳修名下,因为耻于提及这样的名字。做官做不好是你本事不行,但“谄媚险诈”就是道德问题了,诗作的再好又用什么用呢?于是,在断定著作权之争的同时,我想如果写作“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冯延巳不是宰相,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欧阳修“鸠占鹊巢”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岂止如此,德不配位,累及诗词。据此,本官认定关于“庭院深深深几许”著作权之争:全案定谳,不得上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