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物演通論》1

《物演通論》,這是一部思辨和邏輯性極強的哲理書籍,說實話,理論論證性的書籍對於普通人,可讀性不高,但是如果讀者掌握了“半”本體哲學,運用“半”哲學對其進行“檢驗”,就會輕易發現其中的謬誤,介於東嶽老師的學生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我也只好去讀《物演通論》了。東嶽老師其實就是一個小眾哲學家,一位現象學師傅,如果你認為他是什麼“超越老子孔子蘇格拉底達爾文”等等,還是請洗洗睡吧,就算東嶽老師將來能在歷史上留下“小哲學家”的名號,那也是歷史對他的讚美。

《物演通論》以宏大的宇宙“存在”為開篇,“為什麼存在”,“存在的定義”,“存在的相對”等等,關於“存在”,是一個哲學家繞不過去的坎,只有超越“存在”,才能超越境界,雖然東嶽老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驚異”的追問,這也耗費了他的八成內力吧,最後還是“疑竇”重重,因為東嶽老師沒有能力設“參照物”,所以對“自然哲學”的“存在”這個邏輯起點“著實無法下手”,以至陷入悖論,這是再正常不過了,關於“存在”,不光東嶽解釋不了,在“半”本體哲學出現之前,古今所有哲學大師和理論都解決不了!

“存在只能相對於存在自身而存在。因為存在之外無存在可言”,東嶽老師的這個結論是“無可奈何”的,因為他根本意識不到,要想認識“存在”,必須藉助“非存在”!(敲黑板)。

有“存在”就必然有“非存在”,就像有上必然有下,有對必有錯一樣,否則,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礎。而宇宙的一切都是存在,“非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邏輯上,使一種哲學進入了宇宙的絕對本質。“非存在”更多的是依靠“意會”,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存在”為“半”本體哲學建立起了邏輯起點。而且這種邏輯,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徹底涵蓋了宇宙的一切,直達本質並超越境界。

接著下面的章節,東嶽老師提到了存在的“本源”,“質料”,“基本粒子”,並對此進行了推理,普通學者在這裡也基本看不出什麼問題,就像其它一些晦澀的哲學著作,被“帶偏”是必然的,這是思維的“百慕大”,心靈的“迷魂陣”,在這個無限大小的追問下,如果沒有“半”本體的對比和確認,陷入極端一切都變的毫無意義。

已知的物質的最小單位不是物質,而是能量,比如電子、光子及以下的基本粒子都有“波”性,即都是能量。物質是哲學家主觀定義的只表述了宇宙部分現象的概念,就是說物質根本就不是本質性的東西。所以說唯物論的本質也是唯心論,而唯心也不可能是宇宙本質的東西。所以宇宙的本質,只能是“半”:


本體是不證自明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其毫無悖謬的可證性。毫無疑問,在人類所有文字中,唯有中文的“半”是這種本質和現象共存物。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本質和現象共存,就可以直接轉換成:“‘半’即一、即二、即三、即萬物、萬物即‘半’”:


“半”是一個字、一個歸宿、一個出發點、一個本質,同時又是“萬物歸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的本體。這種能夠被稱為宇宙本體的存在,肯定是唯一的。如果僅僅是抽象的、語言的、現象的唯一,就肯定不是宇宙本體了,而是宇宙分體了。物質、意識、能量、空間、語言等等所有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分體。這就是“半”(本體)即一。

“半”就是一分為二,必然存在的兩個方面,而且相互對應、依存,無法想象“半”不是二。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有對應的存在性,比如說上必須有下對應才能存在,正確必須對應錯誤才能存在,人只有與物區別才能顯示人的意義,物質必須有非物質區別才能存在,甚至存在只有在“非在”的區別下才能被真正認識等等,如此就建立了宇宙本有的哲學加以論述的“無限超越性”。由於“任何一個整體,一分為二,每一部分都是半”,那麼“半”這個整體一分為二,其中的一部分“非半”必然也是“半”。這就是“半”哲學邏輯的毫無悖謬的可以直達的自證性。這就是“半”即二。

“半”不僅有兩半還有其分界線,即“中”,沒有這種分界線不可能產生兩半。世界上,有過去、未來必然有現在,有上、下必然有中,在天、地中有人(高智慧生命)世界才具有意義,有唯物論、唯心論必然有“半”哲學,有民主制、集權制必然有真理制,這樣由“大無限”和“小無限”形成實體的“半”宇宙才能存在,稱之為“參(叄)”的自然構造。這就是“半”即三。

由以上自然存在可知,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半”的分體,有了過去、未來、現在的時間,有了上、下、中的空間,有了天地人三才,萬事萬物才能夠真正生機勃勃、異彩紛呈。而所有的這些,都是過去和未來、上和下、天和地的“半”的真實存在,這就是“半”即萬物。

宇宙本體和萬事萬物具有互逆性,終使“半”哲學的本體完美無缺:一即半,是一個字,是一種“根本和普通”二者共存的存在。二即半,就是一種“一分為二”的必然。三即半,是一分為二和分界線的共存,有分界線的存在,才能真正存在一分為二。萬物即半,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由“對比、對應、制衡”才能存在,否則必然瞬間煙消雲散。

宇宙中的“大無限”(陽)和“小無限”(陰),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性質或者“勢”,也可以不嚴格地稱之為無限引力和無限斥力,是宇宙的一對實體的“半”存在。由此,宇宙的“理論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大無限、小無限這兩種性質相反的存在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並且在極小的單位,二者就形成了不同的配比,然後相互引斥、逐級累加、錯綜組合,最終形成了宇宙的萬千氣象。

這個宇宙的理論模型還可以這樣簡化排列:

大無限

小無限

宇宙中的大無限是無限斥力的來源,小無限是無限引力的來源。“半”是大無限和小無限“中和”所形成的萬千氣象。如果用“半”的上面兩個點代表“大無限”,下面對應的“無點處”代表“小無限”,這個模型就是一個漢字:

。在宇宙的真實存在中,“小無限”是人的肉眼無法覺察的,所以“半”這個漢字對宇宙真實存在的表達,更具象、更真實、更直觀:“半”字的中間一豎使兩邊對稱,表示“中”、“中道”或“中和”,上部兩點表示“大無限”,中部兩橫是常用符號“=”,下部什麼也沒有表示“小無限”。在宇宙中,無限引力和無限斥力的勢能是相等的,由此使這個宇宙本體更具有“有=無”圖示、標本、實體的義含。無論是字面意義還是實際意義還是實體存在,“大無限”和“小無限”都可以簡稱為“無”,與之對應的二者的“中和”的“物質”的宇宙的萬千氣象可以簡稱為“有”,那麼確實可以說“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無”是宇宙的本質,“有”是宇宙的現象,二者實為一體。宇宙的這種真實的存在,就是宇宙本體的全部哲學內容。

哲學是本體學,其實也是人學。人只要達到“半”的狀態,就能如實地回答基本問題:作為生存在“大無限”空間的生物,“我”是“小無限”性質的高級代表。“我”從“大無限”和“小無限”的動態平衡中來,感受了一次當宇宙一“半”能量的“小無限”性質高級代表的光榮,然後就又會回到“大無限”和“小無限”的動態平衡中去。準確地講:我、人類、包括所有物質,都是生存在“大無限”空間的“小無限”性質的代表,只是因為人的智慧的與眾不同,才擁有了“高級代表”的頭銜。如果代表不了“小無限”的性質,不與“大無限”形成某種能量平衡,我們瞬間都會煙消雲散。所以我們和所有動物、花草樹木、山水星雲都是同類,我們一點也不孤獨,我們也不必懼怕,我們的朋友遍宇宙,我們將生生息息、往復永存。我們只要遵循“善誠、共贏、有序、擊反、歸善”五個自然同類的共同原則(自然規律),就會形成“起於善而止於善”的良性循環。所有“反善誠、反共贏、反有序、反擊反、反歸善”的言行都會帶來不良後果,嚴重的會給人類和大自然帶來巨大災難。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半”的“中道”,也就是非極端。與之相背的是或左或右的極端理念,例如:唯物、唯心,專制、民主,純自由、全約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大公無私、個人至上等等,所有類似的東西都應當認清其本質、取其“中道”。拋棄極端的訴求其實就是宇宙真實存在的訴求、就是真理的訴求、就是哲學和人正確存在的本體的訴求。真理是一切力量和成功的來源,由此,中道“半”哲學的“真理制”和與之相同性質的理論、方法,必將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康莊大道。

宇宙存在的本質不是“優勝劣汰”,也不是“遞弱代償”,而是“半”,存在是相對的,變化的,唯有“半”是絕對的,永恆的。

很顯然,東嶽老師也經常在“半”哲學門口打轉,卻沒有勇氣推開那道門:

“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才能探明那個決定著一切存在物的質態和命運、而自身又處於某種變幻不定的無形狀態、並無一遺漏地滲透在任一存在實體或存在形式之中的存在內涵或存在性。這是一個必須從根本上重新研討甚至修正哲學本體論的重大問題。”

“抽象的存在是絕對的、不滅的、永恆的”,這個“抽象的存在”就是“半”,而“具體的存在是相對的、自逝的、流變的,”,這個“具體的存在”就是宇宙的萬千氣象,就是“優勝劣汰”和“遞弱代償”,但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歸半而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