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東野圭吾作品,是否因為懼怕惡的人性?


不看東野圭吾作品,是否因為懼怕惡的人性?


記得之前某女同事特別愛看東野圭吾的小說,其作品幾乎都看過,總向我安利,說寫得怎樣好怎樣精彩,對人性的心理細緻刻畫多精彩等等。

我那時只看過《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的電影和小半本《解憂雜貨鋪》,粗淺與她探討過東野。我看《解憂》書只看了小半本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自已有大大咧咧的一面,受不了太過細緻的細節描寫,覺得囉嗦而無味,東拉西扯的有點漫無邊際。

這其實和日本作者夢忱貘原作《沙門空海》類似,內容雖詭奇,但拉雜繁嗦,有日本人很奇怪的人性在裡面。所以,其改編的電影《妖貓傳》已經改編得很中式而且格局大了很多。

個人觀點一個人的作品能反映他受所處社會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影響,有其個體特徵又有必然性。我開玩笑說日本人的懸疑小說體現了島國人所居住地域的狹小侷限,所以只能不斷挖掘心在的敏感和神經質,對和人相處的種種糾結不斷放大而產生各種奇怪甚至變態心理。雖然人的敏感和人際交往的糾結是共性,但日本很多小說總能不斷強化那些難以言說的心理衝突並且喜歡放大,有時顯得突兀莫名其妙的驚懼。

就好像貞子的電影效果冰冷陰寒,是真正的寒,沒有一絲人情味兒在裡面。小說《沙門空海》裡就是那些奇詭甚至有點噁心感的細節描寫,感受不到過多的人情冷暖。而電影《妖貓傳》則能深切感受到人的無奈境遇,感受到不同的人都有愛恨和同情悲憫,一隻貓都有愛恨情仇。

按理說,日本的發達程度和禮儀程度不至於如此去追逐細枝未節和未開化時期的某些陰暗角度,但很多懸疑作品就是有這些地境文化的根。只能說,地域侷限哪裡都有,他們比較突出。

善與惡是人性的兩面。有的人偏愛那些陰暗的彷彿來自地底的帶腐朽味的東西,既刺激又顫慄害怕。但是,再窮兇極惡的罪犯也有人情味的一面,也有過心裡的柔軟。除非是先天冷漠沒有感情的機器,所有的規則和道德都可以打破,畢竟他不存在人的複雜多面和感性。

聽過某人描繪某書的先天罪犯情形和她自已的體會,那種冷漠和巧言善辯來描繪同種心理,我心裡有的是寒涼冰冷,彷彿面前是演技不錯的機器在合理化自已的謬論,卻讓人想先逃開。這可能有害怕成份,怕自已明知是謬論卻可能被誤導,彷彿那些莫名其妙的理論會有站住腳的理由。就像牛也會在天上飛,人和豬是同一物種。因為人腦洞太大,不一留神就把自已也忽悠進去了。既然不是畜牲,就不要引用畜牲的無規則無道德來立論吧。

所以,即使著被東野迷斥責,我不喜歡看就是不喜歡看。中國懸疑大作很多,科幻更多,我還是那個一片迷茫的呆瓜最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