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我看北京和紐約

20多年前,由於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我曾經在紐約生活過一段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紐約濃濃的藝術氣息還有多元交匯的文化,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初到紐約,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大",不僅僅體現在面積和人口上,更體現在她兼容幷包的胸懷。

張德芬:我看北京和紐約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紐約則是這個移民國家的典型代表。在紐約的街頭,你隨處可見帶有西歐、南歐、墨西哥乃至非洲風情的元素,可能彼此風格迥異但是但卻在這個城市裡和諧的存在著,有來自浪漫法蘭西的自由女神像,也有土生土長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帝國大廈,而當你走在皇后區的時候,則會被這裡熱情洋溢的非洲文化所感染。

除此之外,我覺得紐約還是全球時尚的風向標。在我看來,紐約這引領世界的時尚範兒和令人沉醉的藝術氣息,和她兼容幷包的胸懷有著不可區分的關係,當多種不同風格的文化在這裡交匯的時候,必然會碰撞出更加燦爛的文化。當夜色降臨的時候,漫步在曼哈頓河畔,遙望河口身披古希臘服飾的自由女神,有一瞬間你會恍惚,到底是身處現代化都市還是穿越回了2000年前的希臘城邦。

當然,當我們聊時尚紐約的時候,不得不提百老匯。100多年來,伴隨著移民潮和多樣性文化的融合,百老匯迅速發展崛起,並保持著強大的造血創新能力,一直走在世界時尚界的前沿,位於百老匯中央的時代廣場,更是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足見她的地位之高。

相比紐約的多元和時尚,北京則更多幾分厚重與規矩。從西周算起,北京建城歷史超過3000年,這3000年的風風雨雨積澱了北京城獨一無二的內涵——傳統是她,創新是她;古香古色是她,現代活力也是她,這一切,只要你走過十里長安街,便會一覽無遺。

張德芬:我看北京和紐約

在我看來,從骨子裡北京和紐約的基因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給我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漫步紐約,我是一個行走的旅人;走在北京,我是一個回家的孩子。雖然從實際情況來看,北京要比紐約大得多,但是因為同根同源的血脈和文化,這種空間感就立刻變得非常小。所以當我1994年回到北京起,就對北京產生了深深地感情。那時的北京,正處於快速發展的起步期,處處都迸發著青春的力量,讓我感受到這座古城歷經磨難卻愈挫愈勇的精神。

當我形容紐約的時候,腦海裡會很快的閃現出上面"時尚"、"融合"等等詞彙,但是這些北京就沒有嗎?顯然不是的。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就已經是引領全國甚至是全球華語文化圈的龍頭。舉個典型的例子,中國搖滾樂的靈魂人物崔健、張炬、竇唯、張楚等許多音樂家和知名樂隊正是那個年代在北京唱出了中國人的搖滾,並且吸引了英國威猛樂隊、中國港臺音樂人李宗盛、陳淑樺、周華健等來京演出。時至今日,北京依然是一個時尚環繞的城市,三里屯的熱鬧、798的靈動、奧運會開幕式的絢爛,無一不是北京在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的青春活力。

張德芬:我看北京和紐約

同樣的,3000年來北京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來客,也吸收著各式各樣的外來文化,並把這些融合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北京。只要簡單的瞭解一下歷史,就能發現,北京和紐約的不同,雖然在歷史上北京成歷經多次變遷,但她憑藉著自己強大的精神內核,把各種外來文化有機的內化。換句話說,不管你從哪裡來,只要到了北京,很快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本來的隔閡和陌生感則隨之而去,這是北京的力量,更是中華文化延續5000年而不曾中斷的源泉。

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伴隨著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能感受到這種文化早已浸入我的靈魂。眼下正是仲春之末,北京已然一片春意盎然,週末上午難得清閒,收拾出我擱置多日的茶具,在院子裡煮茶品茗,看暖風習習花紅柳綠。意外收到紐約老友深夜發來的信息,告訴我"紐約小雨下的正緊",向來畏寒的我,聽到這個消息不由得捧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