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我看北京和纽约

20多年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在纽约生活过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纽约浓浓的艺术气息还有多元交汇的文化,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初到纽约,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大",不仅仅体现在面积和人口上,更体现在她兼容并包的胸怀。

张德芬:我看北京和纽约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纽约则是这个移民国家的典型代表。在纽约的街头,你随处可见带有西欧、南欧、墨西哥乃至非洲风情的元素,可能彼此风格迥异但是但却在这个城市里和谐的存在着,有来自浪漫法兰西的自由女神像,也有土生土长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帝国大厦,而当你走在皇后区的时候,则会被这里热情洋溢的非洲文化所感染。

除此之外,我觉得纽约还是全球时尚的风向标。在我看来,纽约这引领世界的时尚范儿和令人沉醉的艺术气息,和她兼容并包的胸怀有着不可区分的关系,当多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的时候,必然会碰撞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当夜色降临的时候,漫步在曼哈顿河畔,遥望河口身披古希腊服饰的自由女神,有一瞬间你会恍惚,到底是身处现代化都市还是穿越回了2000年前的希腊城邦。

当然,当我们聊时尚纽约的时候,不得不提百老汇。100多年来,伴随着移民潮和多样性文化的融合,百老汇迅速发展崛起,并保持着强大的造血创新能力,一直走在世界时尚界的前沿,位于百老汇中央的时代广场,更是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足见她的地位之高。

相比纽约的多元和时尚,北京则更多几分厚重与规矩。从西周算起,北京建城历史超过3000年,这3000年的风风雨雨积淀了北京城独一无二的内涵——传统是她,创新是她;古香古色是她,现代活力也是她,这一切,只要你走过十里长安街,便会一览无遗。

张德芬:我看北京和纽约

在我看来,从骨子里北京和纽约的基因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给我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漫步纽约,我是一个行走的旅人;走在北京,我是一个回家的孩子。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要比纽约大得多,但是因为同根同源的血脉和文化,这种空间感就立刻变得非常小。所以当我1994年回到北京起,就对北京产生了深深地感情。那时的北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期,处处都迸发着青春的力量,让我感受到这座古城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勇的精神。

当我形容纽约的时候,脑海里会很快的闪现出上面"时尚"、"融合"等等词汇,但是这些北京就没有吗?显然不是的。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已经是引领全国甚至是全球华语文化圈的龙头。举个典型的例子,中国摇滚乐的灵魂人物崔健、张炬、窦唯、张楚等许多音乐家和知名乐队正是那个年代在北京唱出了中国人的摇滚,并且吸引了英国威猛乐队、中国港台音乐人李宗盛、陈淑桦、周华健等来京演出。时至今日,北京依然是一个时尚环绕的城市,三里屯的热闹、798的灵动、奥运会开幕式的绚烂,无一不是北京在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青春活力。

张德芬:我看北京和纽约

同样的,3000年来北京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客,也吸收着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并把这些融合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北京。只要简单的了解一下历史,就能发现,北京和纽约的不同,虽然在历史上北京成历经多次变迁,但她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精神内核,把各种外来文化有机的内化。换句话说,不管你从哪里来,只要到了北京,很快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本来的隔阂和陌生感则随之而去,这是北京的力量,更是中华文化延续5000年而不曾中断的源泉。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伴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早已浸入我的灵魂。眼下正是仲春之末,北京已然一片春意盎然,周末上午难得清闲,收拾出我搁置多日的茶具,在院子里煮茶品茗,看暖风习习花红柳绿。意外收到纽约老友深夜发来的信息,告诉我"纽约小雨下的正紧",向来畏寒的我,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捧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