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石斑魚屬、喙鱸屬,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紅海均有分佈,自然棲息地為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石斑魚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有種說法“品嚐了石斑魚、天下魚皆休矣”,也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石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時它們會張開大口,利用海水的負壓產生吸力,瞬間整個吞噬,它們會利用咽喉裡的牙板磨碎獵物。成魚不集群,屬於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棲魚類。因其身上遍佈如石頭一樣美麗的花紋斑駁陸離,故得名石斑魚。石斑魚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基本系雌性,幾年後再轉換成雄性(性轉化年齡隨種類而異)。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

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俗名為青斑,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紅褐色的小點分佈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體表有5條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斜帶,頭部上方出現一斜帶和一黑斑,眼前方和下方可看到斜帶;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其生長適宜水溫16~32℃,最適宜水溫20~29℃;隨著溫度的上升,攝食明顯增加。斜帶石斑魚生長速度遠高於赤點石斑和青點石斑魚,體色豔麗,耗氧率低,同化能高,排廢少,轉化率高,市場價格穩定,越來越受消費者和養殖戶的青睞。

青石斑魚

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俗名為鱸貓,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魚體呈長橢圓形,稍側扁,一般體長15~20cm,體重350~750g,魚鰭均為灰褐色,全身均散佈橙黃色斑點,體側有5條暗褐色橫帶,1帶2帶緊密相連,3和4帶位於背鰭與臀鰭鰭條之間,5帶位於尾柄上,廣泛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常年可捕獲。青石斑魚肉質肥美鮮嫩,生長快,抗逆性強,目前我國出產的青石斑除在國內新鮮銷外主要供出口,不僅暢銷而且售價甚高,已成為一項創匯漁業。

赤點石斑魚

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俗名紅斑,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頭和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較淺。其體側無縱帶和橫帶,頭部及體表密佈橙紅色斑點;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各鰭棕褐色無顯著斑點。尾鰭圓形,上半部黃色,下半部褐色,因魚身具有象徵中國文化的吉祥紅色,紅斑是中式喜宴中頗受歡迎的高價位石斑魚;在日本瀨戶地區有“夢幻之魚”的美稱,香港筵席上“清蒸海紅斑”為名菜佳餚。赤點石斑生長水溫適應範圍15-32℃,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2-28℃。長期以來,赤點石斑魚養殖所需苗種主要依靠天然採捕,高經濟價值導致的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數量大減,除了捕捉赤點石斑魚令其數量直接大減外,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的食物減少。

鞍帶石斑魚

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俗名為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據史料記載,目前發現最大的龍膽2.7m長,600kg重,在澳洲昆士蘭,鞍帶石斑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鞍帶石斑魚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區的洞穴或巖縫中,以小鯊魚及小海龜等數種海洋生物為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臺灣東北部海域有產。


棕點石斑魚

這5種深海的石斑魚,市場上最為常見,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

俗名為老虎斑,棕點石斑也稱褐點石斑,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靚。其眼後方腦部凹陷,口大具發達的輔上頜骨;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牙,兩側牙細尖,可向內倒伏似虎口,因此叫老虎斑。其身體兩側各有五塊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垂直排列,全身佈滿密集的細小褐色斑點,在斑紋上的斑點顏色較深,尾柄的後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紋。棕點石斑較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5-32℃,生命力強易於包裝運輸。老虎斑肉質鮮美,口感優於青斑,市場價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