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的安葬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從古至今流傳下的葬法竟這麼多種

樹葬

  

妥善的安葬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從古至今流傳下的葬法竟這麼多種

就是將死者的屍體懸掛在樹上,待血肉腐爛後,再揀骨焚化的一種葬法。古代契丹族就是採用樹葬的。其葬法是,人死後,親人要將死者的屍體懸掛在樹上,三年之後血肉腐爛,再收拾其遺骨,點燃樹枝焚化。在這裡,樹是死者靈魂昇天的階梯,具有通天的功能,將屍體懸掛在高高的樹上後,死者靈魂會通過樹達到天界,表達了希望死者靈魂儘快昇天的吉祥寓意。

  土葬

  

妥善的安葬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從古至今流傳下的葬法竟這麼多種

是古代實行最廣泛而且自產生後一直沒有間斷的葬法。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等大多數民族都以土葬為主要的葬法。土葬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最基本的含義:一是古人認為:人死後,肉體和精神就要分離,精神部分也就是靈魂升入天空,肉體就應該歸還大地。大地是人之所以為生的物質基礎,歸於地下等於是迴歸本源。《周禮》:“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陰間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禮運》:“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二是土葬體現古人“入土為安”的思想。人死後,如果不能重歸於土,靈魂就沒有歸宿,必然到處遊蕩,成為遊魂或行鬼,這對死者來說就是沒有“就其真宅”,魂魄無所寄託,便會騷擾生者,給生者帶來不詳。三是漢代人崇尚黃色,歷代帝王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最為尊崇。黃色實際是中原地帶大地的顏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中,是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人死後葬於土中,是人得以安息的最理想的處所。四是,在封建社會中,土葬作為一種喪葬方式長久不衰,還因為這種方式最適合於表現統治階級的等級制度。因為,只有土葬才方便於體現死者的身份。譬如,高大的墓冢、威嚴的神道,巨大的墓室等等。這是其他喪葬方式無法實現的。

  水葬

 

妥善的安葬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從古至今流傳下的葬法竟這麼多種

 就是將死者屍體拋於江河之中,任其漂流而去。這種葬法是居住在水邊民族,如我國古代獨龍族常採用的葬法。在藏文化邊遠區,特別是藏南深山峽谷地帶,水葬是當地人的主要喪葬方式。同天葬相似,水葬也有專門的水葬師、約定俗成的水葬場。施葬過程中的監葬人以及一套與天葬相同的喪葬儀軌。請僧人唸經超度,停屍三至五天,打卦選擇出殯日期等。他們認為水葬同天葬一樣尊崇,水中的魚,被稱為“神魚”,同天葬中的神鷹一樣是神靈。因而當地藏族仍保留著不吃魚的習慣。

  火葬

  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種葬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萌芽了火葬。《墨子.節葬下》:“素之西有義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這是關於火葬的最早記載。從文化的角度看,火葬是古代火崇拜的產物。熊熊大火和冉冉上升的煙塵是通往天國的載體,人死後將屍體投入中,隨著死者屍體化為灰燼,他們的靈魂也隨著冉冉上升的煙塵飄入天堂。在古代西藏,火葬屬較高等級的葬式,一般只用於高僧活佛和貴族。

  天葬

  是我國古代藏族所採取的一種葬法。在藏族集居的區域內,一般都設有專門用來解剖屍體的葬場,在葬場中央有高高的天葬臺。當人死後,族人就會馬上將死者的屍體送到葬場。在葬場由天葬師用刀把屍體解剖撕碎,然後,放到天葬臺上,“成百隻鷲鷹已經從山頂上俯衝到天葬臺周圍----偌大的天葬臺立即成為群鷹啄食的餐廳。如果鷹吃得一點不剩,視為吉利,死者生前無大罪孽,靈魂將“昇天堂”。如果白鷹最先啄食屍體,最為吉祥。如果鷹不願吃,或沒有吃完,將會用火焚燒,把灰燼撒向四方。而且家人還得請人為死者唸經超度。等肉徹底完後,親人再把剩餘的骨頭收拾起來,放在一個布包內,架起柴火,把它燒成灰燼。這樣******死者就完成了‘昇天’的儀式。”。如果鷹吃得一點不剩,表明死者生前無大罪孽,就是吉祥的象徵,靈魂將“昇天堂”。如果白鷹最先啄食屍體,最為吉祥。如果鷹不願吃,表明死者生前有孽責未了,家人得請人為死者唸經超度。在天葬中,死者家屬為群鷹饕餮而食的場面而感到內心吉祥無比,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通過這些神鳥而進入了上界,通過這種形式達到令死者“昇天”的目的。 

  崖葬

  又稱懸棺葬,是我國古代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法。一般選擇臨河的懸崖安放死者的棺木。從目前資料看,我國古代的崖葬主要分佈在兩個區域。一是東南地區的贛、浙、閩三省。例如福建武夷山和欄杆山的崖墓。均為山越、甌越、閩越的遺蹟系屬古之百越。二是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崖墓,主要是穰人、僚人等百越之後。葬址一般選擇在遠離人畜活動、面對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巖簷、崖洞為葬穴,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離地面越高則顯示墓主越貴,伴隨崖葬而來的祭禮活動十分隆重。關於崖墓的文化意義。首先,崖墓放在高崖之上是敬重祖先的表現。其次,從目前的資料看,崖墓使用的棺木,都是船形,船是南方少數民族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船棺象徵將死者的靈魂運送到祖先的故鄉,使其和親人團聚,有葉落歸根,使靈魂因此而得到安寧。

  2.葬式

  是指將死者放入墓穴或棺槨中所安放的姿勢,它是伴隨著土葬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古代,我國最普遍、最基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同時還有俯身葬、屈肢葬、斷肢葬、疊肢葬、骨架擾亂葬等等。

  仰身直肢葬 即人死後直接入土安葬,死者仰面朝天,四肢平放。這種葬式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流行,至今仍是我國漢族和大多數民族最普遍、最主要的葬式。這種葬式體現了人們“入土為安”的心理。因為仰身直肢葬大約模仿人生前的休息姿勢。古人認為死去的人在勞苦一生後應該安安穩的休息,在這裡,他們是將死亡作為一種特殊的休息方式,實際上還是對死者無限留戀、無限牽掛的緬懷之情。

  屈肢葬 是將死者肢體彎曲、緊縮後安葬的一種葬式。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廣為流行。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發現屈肢葬超過600例以上,遍及全國24個省市和地區。關於屈肢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一是用繩索將死者捆綁起來,可以阻止死者靈魂偷跑出去打攪生者。二是這種姿勢象徵胎兒在母體內的樣子,表示生死的輪迴。

  俯身葬 是一種撲倒姿勢的葬式,是新石器時代頗流行的葬式。考古資料發現很多,最典型的是在青海省貴南縣尕馬臺遺址發現的40多座齊家文化的俯身葬,死者中男女老少都有。關於俯身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俯身可以使死者靈魂更快、更順利地轉到陰間去,因為那裡是人死後的最後歸所。

  “北斗七星”葬式 是明代帝王所採用的一種十分奇特的葬式。這種葬式總體呈S形,呈側臥式,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以萬曆帝屍體擺放為例)。這種葬式源於天象。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凶,“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斗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繫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昇天”,所以皇帝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另外,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