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的安葬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从古至今流传下的葬法竟这么多种

树葬

  

妥善的安葬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从古至今流传下的葬法竟这么多种

就是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待血肉腐烂后,再拣骨焚化的一种葬法。古代契丹族就是采用树葬的。其葬法是,人死后,亲人要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之后血肉腐烂,再收拾其遗骨,点燃树枝焚化。在这里,树是死者灵魂升天的阶梯,具有通天的功能,将尸体悬挂在高高的树上后,死者灵魂会通过树达到天界,表达了希望死者灵魂尽快升天的吉祥寓意。

  土葬

  

妥善的安葬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从古至今流传下的葬法竟这么多种

是古代实行最广泛而且自产生后一直没有间断的葬法。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等大多数民族都以土葬为主要的葬法。土葬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古人认为:人死后,肉体和精神就要分离,精神部分也就是灵魂升入天空,肉体就应该归还大地。大地是人之所以为生的物质基础,归于地下等于是回归本源。《周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阴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韩诗外传》:“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二是土葬体现古人“入土为安”的思想。人死后,如果不能重归于土,灵魂就没有归宿,必然到处游荡,成为游魂或行鬼,这对死者来说就是没有“就其真宅”,魂魄无所寄托,便会骚扰生者,给生者带来不详。三是汉代人崇尚黄色,历代帝王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最为尊崇。黄色实际是中原地带大地的颜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中,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人死后葬于土中,是人得以安息的最理想的处所。四是,在封建社会中,土葬作为一种丧葬方式长久不衰,还因为这种方式最适合于表现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因为,只有土葬才方便于体现死者的身份。譬如,高大的墓冢、威严的神道,巨大的墓室等等。这是其他丧葬方式无法实现的。

  水葬

 

妥善的安葬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从古至今流传下的葬法竟这么多种

 就是将死者尸体抛于江河之中,任其漂流而去。这种葬法是居住在水边民族,如我国古代独龙族常采用的葬法。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地带,水葬是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同天葬相似,水葬也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施葬过程中的监葬人以及一套与天葬相同的丧葬仪轨。请僧人念经超度,停尸三至五天,打卦选择出殡日期等。他们认为水葬同天葬一样尊崇,水中的鱼,被称为“神鱼”,同天葬中的神鹰一样是神灵。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

  火葬

  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种葬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萌芽了火葬。《墨子.节葬下》:“素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这是关于火葬的最早记载。从文化的角度看,火葬是古代火崇拜的产物。熊熊大火和冉冉上升的烟尘是通往天国的载体,人死后将尸体投入中,随着死者尸体化为灰烬,他们的灵魂也随着冉冉上升的烟尘飘入天堂。在古代西藏,火葬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活佛和贵族。

  天葬

  是我国古代藏族所采取的一种葬法。在藏族集居的区域内,一般都设有专门用来解剖尸体的葬场,在葬场中央有高高的天葬台。当人死后,族人就会马上将死者的尸体送到葬场。在葬场由天葬师用刀把尸体解剖撕碎,然后,放到天葬台上,“成百只鹫鹰已经从山顶上俯冲到天葬台周围----偌大的天葬台立即成为群鹰啄食的餐厅。如果鹰吃得一点不剩,视为吉利,死者生前无大罪孽,灵魂将“升天堂”。如果白鹰最先啄食尸体,最为吉祥。如果鹰不愿吃,或没有吃完,将会用火焚烧,把灰烬撒向四方。而且家人还得请人为死者念经超度。等肉彻底完后,亲人再把剩余的骨头收拾起来,放在一个布包内,架起柴火,把它烧成灰烬。这样******死者就完成了‘升天’的仪式。”。如果鹰吃得一点不剩,表明死者生前无大罪孽,就是吉祥的象征,灵魂将“升天堂”。如果白鹰最先啄食尸体,最为吉祥。如果鹰不愿吃,表明死者生前有孽责未了,家人得请人为死者念经超度。在天葬中,死者家属为群鹰饕餮而食的场面而感到内心吉祥无比,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通过这些神鸟而进入了上界,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令死者“升天”的目的。 

  崖葬

  又称悬棺葬,是我国古代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法。一般选择临河的悬崖安放死者的棺木。从目前资料看,我国古代的崖葬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东南地区的赣、浙、闽三省。例如福建武夷山和栏杆山的崖墓。均为山越、瓯越、闽越的遗迹系属古之百越。二是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崖墓,主要是穰人、僚人等百越之后。葬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畜活动、面对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为葬穴,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关于崖墓的文化意义。首先,崖墓放在高崖之上是敬重祖先的表现。其次,从目前的资料看,崖墓使用的棺木,都是船形,船是南方少数民族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船棺象征将死者的灵魂运送到祖先的故乡,使其和亲人团聚,有叶落归根,使灵魂因此而得到安宁。

  2.葬式

  是指将死者放入墓穴或棺椁中所安放的姿势,它是伴随着土葬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我国最普遍、最基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同时还有俯身葬、屈肢葬、断肢葬、叠肢葬、骨架扰乱葬等等。

  仰身直肢葬 即人死后直接入土安葬,死者仰面朝天,四肢平放。这种葬式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流行,至今仍是我国汉族和大多数民族最普遍、最主要的葬式。这种葬式体现了人们“入土为安”的心理。因为仰身直肢葬大约模仿人生前的休息姿势。古人认为死去的人在劳苦一生后应该安安稳的休息,在这里,他们是将死亡作为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实际上还是对死者无限留恋、无限牵挂的缅怀之情。

  屈肢葬 是将死者肢体弯曲、紧缩后安葬的一种葬式。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屈肢葬超过600例以上,遍及全国24个省市和地区。关于屈肢葬的文化意义。学者认为;一是用绳索将死者捆绑起来,可以阻止死者灵魂偷跑出去打搅生者。二是这种姿势象征胎儿在母体内的样子,表示生死的轮回。

  俯身葬 是一种扑倒姿势的葬式,是新石器时代颇流行的葬式。考古资料发现很多,最典型的是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的40多座齐家文化的俯身葬,死者中男女老少都有。关于俯身葬的文化意义,学者认为俯身可以使死者灵魂更快、更顺利地转到阴间去,因为那里是人死后的最后归所。

  “北斗七星”葬式 是明代帝王所采用的一种十分奇特的葬式。这种葬式总体呈S形,呈侧卧式,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以万历帝尸体摆放为例)。这种葬式源于天象。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自称“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联系在一起,每当天空有变化时,他们便“自省”,认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他们将死视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另外,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