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MARKRT

菜市场比法庭更公平

无论谁在这里

都只是普罗大众中的一个

无论怎样的心情

都只剩对一顿好饭的筹谋与期待

无所谓消费升级,也不谈解构主义

一切都返璞归真

重新融入切实可感的烟火气里

——对你来讲,最有流行感的场景是什么?

——夜店,和菜市场。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艺术展的监制这样告诉记者。在这个以“菜市场”为主题的展览中,何翔宇、高露迪、郭鸿蔚等十名艺术家各自发挥,将日常场景转化为感受力。

比如,其中一件作品《舞照跳,肉照买》,就应用了上面两个场景——夜店与菜市场,在这里幻化为“迪斯科球”和“猪肉铺”两个符号。听起来冲突感重生,但看起来……又挺和谐。这也是监制人最为偏爱的一项作品。

▽ 《舞照跳,肉照买》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对了,监制人是李宇春。

以最日常的场景重建日常、反思消费文化,这个当代艺术领域喜欢的命题,这一回融入了行为艺术般的“李宇春监制”,让一贯有疏离感的艺术展,成了新闻头条。

而这并不是菜市场第一次置于镁光灯下。

从虚拟世界里出逃

遁入一饭一蔬的市井

不只李宇春,菜市场其实有太多拥趸。

香港美食家蔡澜,在《十三邀》里对许知远说,他每到一地,必先去逛当地的菜市场;舌尖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则把不逛菜市场的旅行,等同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除了这些以美食为职业要素、靠味觉和感受力谋生的人,媒体更爱在菜市场捕捉被大众赋予光环的明星,譬如经常被在九龙城菜场拍到的“香港市民刘(青云)先生”。而曾经桀骜不驯的谢霆锋,如今已成为对菜市场如数家珍的Chef谢。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明明知道他们是一样的饮食男女,逃不开每日的一饭一蔬,但我们为其虚构的光环里不包含这些部分。明星出没于菜市场,就成为观众喜爱的花边故事类型,偶尔还会刻意强调素颜。我们喜欢看菜市场把遥不可及的人变成能点头致意的邻居。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最后一个场景就在菜市场,因为美而历经沧桑的玛莲娜,最终也和所有小镇主妇一样,挎着篮子挑拣。她原谅了嫉妒她的人们,而人们也终于接纳了似乎平平无奇的她。

菜市场有能力撤掉人生的滤镜,它没有人设,也无需剧本,它对谁都公平无比。

在缓慢受挫的生活

找回一点点生猛和野心

成年人重拾童心,应该逛菜市场。

那些鲜艳的果蔬、颇有生趣的海鲜、嘈杂的生鸡活鸭,热热闹闹,挤挤挨挨。

你简直像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什么都熟悉,却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要试一下。

美食作家殳俏的比喻最为妥帖,她说我们在这种时刻就是置身于游乐场的小孩,兴奋地仿佛置身宇宙中心。

菜市场外的成年生活,多的是压力重重的部分。时间与阅历让人懂得,付出未必会有回报,失望经常击败期待。我们接受工作挫折,也接受无疾而终的恋情。而菜市场不一样。进入这里的人,总有一点野心。筹划着做一顿鲜虾蛋羹,就会寻着海鲜铺子买虾,禽蛋摊位买蛋。中间意外收获新鲜的芦笋,那就临时再加一个菜。

在菜市场,我们终于重新变回胸有成竹的人,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最重要的,是一定有收获。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一座城市的感官博物馆

保存那种叫做“本地生活”的味道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菜市场。

你不会分不清香港九龙城菜市场和东京筑地市场,即便他们都有品种丰富的渔获。九龙城有香港几十年的老店老铺老字号;已经搬迁的东京筑地,则让舍弃不了它的日本人花16个月为它拍摄一部纪录片。

▽坐标:东京筑地市场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台北老东门菜市场,有台湾美食家欧阳应霁认识了一辈子的老街坊;荷兰鹿特丹的Markthal市场,像它的人民一样充满童话色彩;泰国芭提雅的水上市场更不用说,飘荡的小船摊位已经是独一无二的名片。

▽ 坐标:鹿特丹Markthal市场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时间和地方风土让老牌菜市场各具特色,但实际上新派菜市场也有强烈的文化印记——比如MUJI刚开在大阪堺北花田店开出了一间全球最大的MUJI菜市场。原木货架、柔和灯光布景、充满设计感的吊牌,很难想象这种被戏谑为性冷淡风的清冷日系风格,与活色生香的菜市场就这样融为一体。

▽ 坐标:MUJI堺北花田店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去菜市场捕获灵感,去艺术展买菜

在菜市场里,明星重归生活,艺术家找寻灵感,城市保留独特性格。很难再找出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能将全球化和地域性结合地如此自然妥帖。城市景观可以大同小异、旅游商品也千篇一律,但只属于某个地域的人文和物产,以及深入生活的人们,就让菜市场变成了只属于这座城市的感官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