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春季照顧娃, 聽聽中醫話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黃帝內經·素問》

轉眼又到了萬物復甦的春季,同時也是孩子生長髮育最快的一個季節,如何讓孩子在一年之初有一個好的開始呢?如何運用中醫知識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平安度過這個特殊的春天呢?

天地人,三因制宜保健康

1.因人制宜

火寶寶、冰寶寶、胖寶寶、鬱寶寶,你家是哪種寶寶?

中醫講求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調理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孩子,調理方法大相徑庭。在中醫門診, 孩子常見的問題各有不同。

火寶寶:這些孩子表現為食量大、愛積食,小便黃,大便幹,性子急,怕熱,睡覺愛把手腳放在外面或踢被子,喜歡光腳,晨起有口氣,容易出現咽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的炎症或癤腫,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食積”“食火”的表現。

冰寶寶:這些孩子怕冷,臉色偏白或黃,欠光澤,一吃涼的東西或者瓜果容易肚子不舒服甚至腹瀉,屬於脾胃虛寒的表現。胖寶寶:有些胖一點兒的孩子,喜歡吃肉食、麵食,肌肉鬆軟,多汗易感,體力不佳,嗓子容易有痰,大便黏或不成形,舌苔白厚,屬於痰溼偏盛的表現。

鬱寶寶:這些孩子容易緊張焦慮,心思較重,缺乏安全感, 睡覺不踏實、多夢,缺乏朝氣和活力,屬於肝鬱氣滯的表現。

通過日常生活的表現,家長可以大致判斷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體質,或哪幾種情況兼而有之,從而區別對待。

【科普】春季照顧娃, 聽聽中醫話

2.因時制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衣食住行順應天道自然。

春天是陽氣向上向外疏發的季節,人體順應自然規律,養生的重點是顧護陽氣。如何調整好衣食住行,讓孩子的身體順應天時呢?這裡給大家幾點建議:

衣:春季氣溫忽冷忽熱,反覆無常,而且多風,要注意孩子衣物的增減。在這裡可以借鑑《小兒病源方論》中提出的“養子法”,即“要背暖、肚暖、足暖,脾胃暖”等。春季初期早晚溫差較大,增減衣物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漸進行,不能“卒減其衣, 否則令中風寒”。雖然有“春捂秋凍”之說,但當氣溫升高時, 孩子如果穿得過多過厚,就易出汗,腠理疏鬆,更易受風著涼。

食:春夏養陽,春季兒童飲食要以“扶陽健脾”為原則。吃什麼?小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健全,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生冷食物,年紀小的寶寶不宜食用冷飲,避免大量進食水果; 愛上火的孩子要避免辛溫燥烈之品,例如燒烤、含香辣調料較多的菜品;對於痰溼偏盛的孩子,避免過食肥甘厚膩,所謂“魚生火,肉生痰”,過量食用可能會損傷脾胃;對於嗓子愛發炎、大便乾的孩子,建議多食一些富含粗纖維的食品,如粗糧、菜葉、菜梗等協助排便,“肺與大腸相表裡”,清大腸之火的同時清肺火。

怎麼吃?飲食結構要均衡,穀物為主,再加上優質蛋白以及時令的蔬菜瓜果等。

吃多少?“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家長要控制孩子的進食量,避免過飽,出現“積食”“食火”的問題。

何時吃?進餐時間要規律,甜食和零食與正餐時間間隔開, 控制好分寸。

住:疫情當前,孩子宅在家裡,每天要保證適當的運動,舒筋活絡,氣血通暢,振奮陽氣,改善孩子呼吸、消化功能,從而提高抵抗力,久視、久坐、久立、久行都不利於健康。

行:要適當運動,同時注意不宜過量,大汗淋漓會耗傷陽氣。運動後出汗要及時處理,避免汗出受風、受涼。運動的時間以早上或上午為佳,也就是一天之中陽氣旺盛的時段。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春季是養肝的大好時節。肝臟負責調節人的情緒,孩子大多活潑好動, 每天憋在家裡,活動區域變小,活動形式單一,加之孩子也對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不太適應,所以會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良好的情緒狀態,也是保證健康、減少疾病發生的必備條件。

遇到敏感、愛操心的孩子,家長們該怎麼辦呢?實際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個特殊時期,父母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遇事不慌,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注意孩子的情緒波動,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多愛撫,多包容。另外,作息規律,勞逸結合,開展親子活動,減少對手機、電視的依賴,避免過度思慮, 精力耗散。

3.因地制宜

南橘北枳,物猶如此,何況是咱家寶貝呢!

家長要重視地域差異,地域、氣候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功能,進而影響體質。

同一種疾病,因患兒所處的地域不同,中醫的辨證、方藥也隨之不同,體現了中醫的特色。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是如此,對於中成藥、網上流傳的經驗方,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地域差別,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慎重對待,不能生搬硬套,諮詢專業的中醫兒科大夫才是王道。

(中醫科:胡豔 黃靜 尤聖傑 何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