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常態化”,更要保障信息高效流通

4月12日上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介紹,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排查出一美食店多個關聯病例。流調人員首次到美食店核查發現,店主戴著口罩,店門口貼著“不設堂食,只提供外賣”的提示語。而當流調人員獲悉第三名確診病例及其朋友也在該美食店用過餐後,敏銳地察覺到店主可能有所隱瞞,立即再次赴現場調查,當場發現有人在店裡用餐。流調人員順藤摸瓜進行排查,最後發現美食店店主、店裡員工、店主一在美食店用過餐的朋友及員工家人全都感染了新冠病毒。

防疫“常態化”,更要保障信息高效流通

此事看似只是一家店隱瞞了堂食情況,但其結果卻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如果不是流調人員憑藉職業敏感及時查清真相,感染人數和風險可能會幾何倍擴大。在防控進入常態化,各地復工復產也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案例頗具警示意義。

首先,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的基本面繼續穩固,但眼下還未到可以徹底不設防的地步,輸入性疫情和無症狀感染者的風險都客觀存在,該有的個人防護和警惕意識還是不能少。其次,“一刀切”的封閉式防控舉措撤銷後,疫情防控越是常態化,高效、準確的信息流通就越重要。根據分級分區防控要求,只要做好必要的防控措施,像餐飲店堂食在不少地方都是允許的。這是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需要。但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刻意隱瞞情況,就可能導致疫情風險被人為放大,最終不僅損害防控成果,也會影響社會消費信心,傷害整個經濟秩序恢復的基礎。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涉疫信息透明度變得更重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置是應對潛在風險成本最低的方式。各個主體確保信息的準確呈現,也關係到社會信心和理性的建立。因為只有當消費者都相信店家做好了防控,不會隱瞞經營狀況,社會相信政府能夠及時全面通報疫情信息時,人們才真正敢於恢復各方面的活動,不至於出現恐慌性反應。

防疫“常態化”,更要保障信息高效流通

而藉助這樣的案例,我們也應該更具體地認識到常態化防控的本質。所謂防疫“常態化”,一方面是指要面對疫情風險可能長期存在的現實;另一方面,則是指從過去封閉化、高度管制性的臨時性防控模式過渡到與生產生活相適應的常態性的防控舉措。這種模式的切換,在相當程度上就是要讓高效的信息流通以及社會信任來取代被動的、“零接觸式”的防控舉措。因此,社會信任和每個主體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自覺意識,變得更加重要。

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國家衛生健康委介紹,近幾日個別省份又出現了聚集性病例,並提示要始終做好個人防護,不扎堆少聚集;各地須進一步加強監測,及早發現病例,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的防控工作,將疫情風險降到最低。

一邊是被釋放的消費、活動熱情,以及逐步恢復的經濟社會秩序;另一邊,疫情風險仍客觀存在。要確保其中的平衡,除了防控措施更精準、更人性化,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信息傳遞要更高效、更準確。唯有此,風險才不至於失控。(任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