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頭正勁!“清三代”單色釉瓷器再創高成交價和高成交率

今年香港秋拍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單色釉瓷器的高成交價和高成交率。

清乾隆粉青釉“三犧”弦紋壺,估價900萬至1200萬港元,成交價達到了2026萬港元(在2006年香港秋拍市場上,其成交價卻只有874.4萬港元)。

清雍正霽藍釉梅瓶,估價50萬至60萬港元,成交價為146萬港元(其在2004年紐約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僅約52萬港元)。

風頭正勁!“清三代”單色釉瓷器再創高成交價和高成交率

清雍正 御窯天藍釉蒜頭瓶

成交價:1035 萬元

這些成交情況,只是秋拍的一個縮影。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只要細細分析成交價,就可以發現,青花、鬥彩、五彩瓷器的流拍數量在增多,而不少單色釉瓷器都拍出了不錯的成績。

事實上,由於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近幾年,單色釉瓷器備受藏家青睞和追捧,像汝窯之類的單色釉瓷在海內外拍賣市場上屢創高價,而“清三代”單色釉又更為藏家青睞。行內專家稱:“雖然不太可能出現價格井噴,但單色釉器會保持平穩上升的趨勢。”

單色釉,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美到極致是自然。坊間有“單色釉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之說。從歷史上對單色釉偏愛的皇帝和文人墨客來看,確實能發現審美越高,越偉大的人物就更偏愛單色釉的現象。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瓷釉內含的化學成分不同,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單色釉在宋代進入了蓬勃發展期,於明代得到進一步發展,清代康雍乾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而在清三代官窯單色釉瓷器中,康熙的豇豆紅、郎窯紅尤為令世人矚目,因燒製難度大又專限於供宮廷御用,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而珍貴;雍正時期的作品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以純粹的藝術品位取勝;乾隆時期的作品則相對在裝飾技藝上更為豐富多彩。從收藏角度來看,單色釉因更符合西方現代的審美需求而備受海外藏家喜愛,早期單色釉的拍賣主要集中在我國香港地區,但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藏家的購買力逐漸提升及審美趣味愈加成熟,收藏單色釉的“潮流”開始轉向內地。

風頭正勁!“清三代”單色釉瓷器再創高成交價和高成交率

清乾隆 粉青釉菊瓣壺連蓋

成交價:2990 萬元

單色釉成瓷器市場的一大熱點

近幾年,單色釉逐漸被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嘉德、北京華辰、北京翰海等各大拍賣行設為專場進行上拍。而從拍賣市場觀察,清代彩瓷(特別是鬥彩)成交率下降,青花瓷尚維持原狀,而單色釉瓷成為了瓷器市場的一大熱點,成交率和價格則有了上揚。

其實,在2006-2008 年前後,單色釉的價格並沒有得到市場重視,當時一件40 多釐米的乾隆天青釉葫蘆瓶成交價也才幾十萬元,與同期彩瓷相比,是非常便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單色釉的市場價值也在不斷被人們認知。從目前市場拍賣情況看,清代單色釉瓷器無疑是拍賣市場的主力。康雍乾三朝的單色釉瓷器是整個清瓷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無論是仿宋五大名窯還是各式新創釉色產品,都使人感到精雅無比。許多藏家對這種現狀表示樂觀:“雖然單色釉瓷器的價格在漲,但其漲幅遠低於其他品種,且相對滯後,這倒給了藏家很大的撿漏機會。”

從審美角度與藝術品位來看,單色釉瓷器的美學高度,比起青花或者彩瓷,更能獲得全球學者和高端收藏家們的青睞。中國國內的拍賣與收藏,從開始的初級階段走到今天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情況下,一些藏家和行家的欣賞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以前一些粉彩青花價格會賣得比較高,單色釉作品會比較便宜,主要原因是那時候的藏家會認為單色釉比粉彩的燒製難度要低。但是近幾年,明顯感受得到一些藏家的審美取向有所改變。在各大拍賣場上,藏家和買家見慣了彩瓷的色彩斑斕,單色釉瓷則以其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為陶瓷收藏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風頭正勁!“清三代”單色釉瓷器再創高成交價和高成交率

清康熙 豇豆紅釉蘋果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