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要學會善良


昨天看了一部電視《有瑕疵的人們》,劇中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小問題。在外人眼中,他們都很優秀,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外形突出。可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有一些心魔難以控制,一不小心就會跑出來讓自己陷入慌亂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要學會善良

有瑕疵的人們


有人因為性別認同問題,痛苦得自殺,一個人在無邊的黑暗中,獨自抵抗社會的歧視。所幸被救了回來,可是依舊每天都在很痛苦地堅持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崩潰。

有人因為小時候受了刺激患上了神經性腸道紊亂,導致無法正常生活。

有人因為從小父母不在身邊,雖然生活優渥,卻很孤僻,很難向別人敞開心扉。

有人因為小時候發生的事故,對人的長相有不合理的偏執。

有人為了照顧家人的感受,只好把自己的理想埋藏在心中,每天備受煎熬。

有人被家人當作商品一樣去交換資源,嚴重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很難看到一部電視,把所有人的缺陷這樣直白地剖析出來。因為並不是一部心理劇,所以並沒有切入很深,但是也足以讓我們去反思。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要學會善良

男女主角


近年我們看到的評分比較高的影視劇,都會有心理學的角度。心理學讓我們看到,在不正常的表現背後都會有合理的原因。只要找到那個原因,我們才能夠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會認真研究心理學。即便想要研究,市面上的資源也很混雜,無法形成客觀權威的解釋。反倒是有些人因為學習而變得更加混亂。

由此正說明我們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影響有多大。

相信很多人現在都知道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會有多大的影響。呱呱墜地時,我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是在與最親近之人的互動當中,我們逐漸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瞭解。

具體的影響不想細說,因為一一展開,要說的太多了。如果不是有很大的心理困擾,也沒有這樣追本溯源的必要。反倒是過分的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了很多的問題。

還記得去年一個博士生在網上發佈了萬字討伐父母文嗎?因為父母小時候不夠好的對待,而記恨一生,長大後再也不回去看父母,反而一直耿耿於懷。很多人看了也深有同感,他們的行動也給了很多人一個討伐父母的理由。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對了。

客觀來講,上一輩的教育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這種現象,現在有了心理學上的解釋,被稱為心理創傷代際傳遞效應。因為大多數人不能意識到有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所以在無意識當中以愛的名義傷害了自己最愛的人。這種傷害往往會伴隨那個人一輩子,而他又會帶著這種傷痛,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傷害和痛苦就這樣一輩一輩傳下來。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要學會善良

與傷痛和解,擁抱幸福


幸好,現在我們很多人已經有能力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會在網上討伐自己的父母。可是僅僅是討伐就夠了嗎?

事實上只要我們不能夠與自己的父母和解,我們就很難與世界和解,也沒有辦法像自己期待的那樣好好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心中有傷,所以我們給予別人的愛也非常有限。

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這個善,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我們在漫長而短暫的成長歲月中不斷收集來的。世界對我們善良,我們對世界更善良。世界若對我們充滿惡意,我們的善良也非常非常有限,甚至變得很偏激。

在學心理學的過程當中,我也經常反思這個問題。僅僅找到原因,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就夠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說很多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藉助外在刺激。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最關鍵的因素從來都是我們自己。

正如要放下父母對我們的傷害,我們可能需要他們說一聲對不起,但這並不是唯一的解藥。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瞭解之後,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接納。太深的執念會傷害別人,但受傷最深的一定是自己。

這部電視也很好地展示了這種“錯亂的歸因”。男女主角因為小時候的誤會而耿耿於懷,經過一次次誤會和坦白才最終還原了事情的真相。

事實證明,他們所相信的事實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是客觀的,但卻並不是事實的真相。要看清事實的真相,我們需要真誠袒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並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立場。

再以“原生家庭”傷害為例,一味盯著所謂的傷害,而看不到當時的狀況,真的合適嗎?

其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如此,多少問題是因為誤會?

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學會善良,對自己善良一點,也對別人善良一點,那麼這個世界的傷害就會更少一點。

善良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忍讓,而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慈悲。

願每一個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所有人都能學著做一個更溫柔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