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再怀上,看看这几点就行了

  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让许多高龄的女性也开始加入到备孕的行列中。但是,众所周知,高龄受孕难。

  高龄到底多高才算高呢?高龄备孕妈妈们又能做些什么让自己不“抱憾终身”呢?下面为您细细道来~

「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再怀上,看看这几点就行了

「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再怀上,看看这几点就行了

「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再怀上,看看这几点就行了

高龄:如何定义?

高龄的范围比较广,传统认为35周岁已是高龄。超过35岁的女性生育力呈直线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卵巢内“库存”的卵泡数目骤减,卵子质量也快速下降。卵泡的数目和卵子的质量反映的即是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下降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胚胎染色体出现异常的风险显著增加,流产率(胚胎停止发育)明显增高。因此,

无论是一孩还是二孩,备孕的高龄女性,都需要尽早进行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

在不孕症领域,促排卵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多数学者认为35-38岁患者对于促排卵药物的反应尚可,因此,目前公认38岁为预判治疗效果的警戒线。美国生殖医学会的最新共识建议,超过38岁高龄女性,在进行简单的促排卵治疗后可积极考虑人工助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卵巢功能下降的年轻女性,卵巢也处于“高龄”状态,本文的建议也适用哦。

卵巢功能评估要点

卵巢内的卵泡数目是无法准确测量的,目前临床判断卵巢功能的指标和手段很多,例如基础性激素(FSH、LH、E2)、抗苗勒管激素(AMH)、B超测量基础窦卵泡数(AFC)、抑制素B等。在诸多指标中,AMH及AFC是卵巢储备功能预测的最有价值的单项指标。

各位备孕妈妈注意啦:如果您的这两个指标下降

(双侧卵巢AFC总数<8,AMH<1.0ng/ml),则预示着您的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减退,生育机会下降。当卵巢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FSH开始出现明显上升(>15IU/L),需结合其他指标并咨询生殖医生,理性认识是否存在治疗的价值。

高龄的“制胜法宝”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制胜法宝”,在此夸张的说法是为了提醒广大渴望生育的女性,切勿心急如焚乱投医。生理高龄(年龄>35岁)及卵巢高龄的女性需要做的是:到生殖中心尽早评估、积极配合促排助孕(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四步法为您提高受孕几率。

1、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不抽烟、不喝酒。有研究显示,一位35岁女性烟民与不吸烟的42岁女性其卵巢功能相差无几,是吸烟导致了女性卵巢老化。不熬夜、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激素的分泌失调,使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内分泌环境一旦被打破要想重新调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长草、适当运动。抓紧一切机会走走慢跑!

2、

避免多次流产

子宫如同孕育生命的土壤,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手术流产,都无异于人为地破坏这块土地。如果反复进行,则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无法受孕。所以,如果不想马上受孕,一定要做好避孕工作,保护好自己的生育能力。

3、

适当药物辅助

脱氢表雄酮(DHEA)是弱雄激素制剂,可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有研究显示,在开始促排卵前服用DHEA至少6周以上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卵巢刺激的反应性、提高优质胚胎数、提高妊娠率。但是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论证其有效性。

另一方面,人类的衰老包括卵巢老化在内,都与氧化应激有关。对卵巢功能下降的女性来说,抗氧化治疗可作为一个长期的辅助治疗手段。抗氧化药物包括:辅酶Q10、维生素E、硒酵母等。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妊娠结局有明显改善,但是理论上讲,可能会改善卵母细胞的代谢状态,从而减少胚胎发生染色体异常的几率。抗氧化剂在不孕症领域的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

积极采用辅助生殖技术

2015年美国生殖医学会专家共识推荐:年龄>35岁女性,若超过6个月试孕失败,应该尽快至生殖中心接受不孕症检查并接受助孕治疗;而对年龄>40岁的女性,因为生育力已经接近于衰竭阶段,推荐积极进行体外受精(IVF,试管婴儿)助孕治疗。结合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生殖医生会为各位备孕的高龄妈妈们量身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尽快达到受孕的目的。

目前我中心针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常用微刺激、黄体期促排卵、自然周期或改良自然周期方案,多数患者每周期获卵数5枚以内,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因年龄不同而差异较大,约10-30%。

虽然小编已经“扑心扑力”为准妈妈们献计,但是我们仍然要客观认识高龄这道鸿沟。毕竟在怀孕这件事上,“人定胜天”这个道理是行不通的。

最后,送给各位正在努力的妈妈们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放平心态,宝宝自来。

郑海燕

主治医师,生殖医学博士。2007年开始从事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于Human Reprod、Fertil & Steril等生殖顶级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等课题3项。

擅长领域: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个体化促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