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在兩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歷史中,發生過許多影響朝政的重大事件,在這些重大事件中,我們往往都看見東西兩廠和錦衣衛的身影。作為明朝的特務機構,兩廠一衛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本文作者#揮墨歷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贊、關注和留言。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那麼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究竟是何時發展壯大的呢?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鎮壓人民和監視官吏,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錦衣衛成立後,其主要職能就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同時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

作為皇帝親軍,錦衣衛發展非常迅速,在朱元璋督辦的案件中都立下過很大的功勞,但卻因錦衣衛驕橫不法,戒心極重的朱元璋最終還是下令廢除了錦衣衛。

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他又恢復了錦衣衛,此後錦衣衛的職能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徹底發展壯大起來。明成祖時期的錦衣衛,下轄十六所,在編人數高達六萬,還直轄經歷司和南、北鎮撫司三個部門。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其中經歷司掌管收發公文,而南鎮撫司則主要處置錦衣衛內部的違法亂紀行為,至於北鎮撫司則負責詔獄,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著名的楊漣等人就是在詔獄中被迫害致死。

在恢復錦衣衛的同時,明成祖朱棣還專門設置東廠,開始任用宦官,並打破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東廠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同時也更加有利於打擊反對政治力量。

東廠設立之初,為快速讓整個機構運轉起來,從錦衣衛中抽調了大批高手,並訓練出了一批由太監組成的東廠人員。之後,東廠便可以在皇帝授意下進行偵緝、抓捕活動,但由於東廠沒有自己的監獄,因此犯人一律交給錦衣衛處理。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雖然東廠的成立時間比錦衣衛晚,但由於和皇帝關係更近,加上有監督錦衣衛的職能,使得東廠竟在發展中逐漸凌駕於錦衣衛之上,許多錦衣衛指揮使見到東廠廠公都要行行參拜大禮。甚至在魏忠賢等宦官得勢時,錦衣衛指揮使的任命都需要經過東廠批准,這在側面也更加說明了錦衣衛在歷史發展中的從屬地位。

時至明朝成化年間,曾發生過道士潛入皇宮之事,明憲宗朱見深為此對東廠深感不滿,並加強大內安全,他任命親信太監汪直成立西廠。汪直執掌西廠後,只用了短短數月就使得西廠的人數超過了東廠,同時汪直還將這些人派駐全國,上至朝堂,下至鄉野,都在他的監視範圍中。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但凡有異動,汪直就大辦特辦,連連搞出不少大案,牽連人數眾多。因此明憲宗朱見深對他更加信任,並給予他先斬後奏的特權。此後,汪直“氣焰燻灼,凡西廠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請”,卻也因成為朝堂公敵,最終在政治鬥爭中失勢,而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也隨之解散。

明孝宗時期,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都不敢胡來,但到了明武宗時期,宦官勢力卻再次死灰復燃,宦官馬永成提督東廠,而谷大用則提督西廠,劉瑾掌管司禮監,但劉瑾掌與馬永成和谷大用之間頗有矛盾,於是為了鉗制東西兩廠,他在明武宗的許可下設立內廠,其職能範圍遠勝兩廠一衛,同時還能夠監視三大特務機構。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於是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裡,劉瑾可謂春風得意,既掌管司禮監,又掌管內廠,在他的領導下,內廠雖權傾朝野,但禍亂朝綱,害人無數。最終,壞事做盡的劉瑾被以反逆罪凌遲處死,而內廠和西廠也隨著被裁撤,從此退出了明朝的政治舞臺。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明朝廠衛等特務機構活躍非凡的時期,都與執政的皇帝息息相關。如果皇帝對宦官對於縱容,或者皇帝執政能力不足,都會導致宦官崛起,權傾朝野,飛揚跋扈,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在皇帝懈怠政事的時期,宦官們執掌權力,導致朝中大批忠臣賢士飽受迫害,最終造成官場腐敗、民生凋敝。而當皇帝有執政能力或者朝中有賢臣輔佐時,宦官勢力往往會安分守己,難以翻起大浪。

從明朝初期建立錦衣衛起,到後來的東廠、西廠乃至內廠,皇帝想的只是加強皇權,維護統治,可凡事有利有弊,一旦給予廠衛足夠的權力後,他們就會變成吃人的野獸,等到皇權鬆懈時,他們便會趁勢而起,迅速把持朝政,最終禍亂朝堂。


權傾朝野,飛揚跋扈,明朝兩廠和錦衣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正因有皇帝的特許,才使得廠衛機構得以獨立於刑部、大理寺、督察院等司法機構來審判並處置犯人,才造就了這些特務機構的迅速發展和壯大,最終權勢煊赫,影響朝局。

但廠衛行使的始終是皇帝給予的權力,因此到崇禎年間,隨著江山飄搖,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後,這個在明朝佔據著重要地位的廠衛制度也隨之湮滅,徹底退出明朝的政治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