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 《竹石圖》

顧安(1289-約1365)字定之,號迂訥居士,淮東人,祖籍崑山(今江蘇崑山)。官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畫墨竹,喜作風竹新篁,運筆遒勁挺秀。用墨潤澤煥爛,於李衎、柯九思外,自成一家。亦工行、楷書。存世作品有《拳石新篁》、《平安磐石》、《幽篁秀石圖》、《竹石圖》、《墨竹圖》等。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 《風雨竹圖》

顧安擅畫墨竹,繼承文同的傳統,常作風竹新篁,行筆謹嚴,遒勁挺秀,用墨潤澤煥爛,畫湖石帶勾帶染,得皺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蕭疏清逸之氣。畫風篁新竹,或叢生群聚,或一枝獨秀,竹葉多取仰勢,行筆遒勁,雄健挺秀,吸取李衎、趙孟頫諸人技法,融入書法意趣,蕭疏清逸,自成一格。作品內容多描寫風竹的新篁。運筆遒勁,法度嚴謹,墨色濃潤而勻淨,無論表現風竹的偃仰扶疏、或是新篁的挺健嫩秀,結構取勢都恰到好處,具有生動之致。

他的墨竹為明代王紱等人所師法。古代畫墨竹的畫家很多,最著名的當屬宋代的文同。自南宋以後,畫墨竹的畫家日漸增多,如王庭筠、吳鎮、柯九思、顧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畫之湖石有兩種風格:一種不用皴法,以水墨染出,規整秀麗;另一種帶鉤帶染,用皴法水墨點染而成,得透、漏、皺、瘦之趣。元代郯韶贊其畫竹詩云:“吳下幾人能畫竹,風流只數顧參軍。都將數尺雲煙思,寫作當年篆籀文。”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拳石新篁圖》

《拳石新篁圖》畫新竹几枝和荊棘一叢,新篁數竿,瘦削挺拔,立於石旁,竹葉參差錯落,以濃淡顯出不同層次,線條鋒銳有力,筆墨細膩,生意盎然。筆法勁利,墨氣濃潤,表現出新竹破土而出的欣欣向榮之勢,是顧安墨竹精品。此圖構圖簡潔,只有一塊小石和數竿新竹。小石如拳,靜靜地佔據了畫幅左下角位置,一叢荊棘蔓生於石上。石旁,幾竿新竹依石而立,枝節橫生,勁節畢顯。與竹竿的瘦削細長不同的是:竹葉的描繪極其誇張,碩大如揮舞的劍戟,與竹竿的纖細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反差。

作者筆法老到,勁健有力。墨色的運用,濃淡、明暗拿捏有度,使畫面墨色清潤濃厚,各得其宜,頗具神韻。畫面上方,自右至左有百不居士題詩和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各一首,百不居士題詩云:“節君自是非今爾,石丈誰能拜下風。惟有王猷並米芾,高情千古遠相同。”字裡行間給予顧安作品極高的評價。乾隆詩云:“一拳之石几葉竹,空谷無人結契幽。淡靄輕煙風入際,聲相應復氣相求。”觀畫上作者款識“至正乙巳閏月寫於歲寒樓定之”,可知這幅畫創作於元至正乙巳年(1365年),正是顧安去世之年,其生命不息、藝術不輟的精神寫照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新篁圖軸》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四季長青的竹歷來都是畫家所鍾愛的傳統題材。竹,不畏嚴寒,修身直立,中通勁節,清雅脫俗,清秀於外,雅逸於心,名列“四君子”和“歲寒三友”,令歷代騷人墨客為之傾倒,甘願為之不惜筆墨,或絞盡腦汁賦詩吟詠,或寄寓縱情潑墨繪之,與竹為鄰,萬般鍾愛。

在風雲變幻的歷代興替中,最短的元代雖不足百年,但畫壇名家輩出,如趙孟、吳鎮、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時的畫竹名家,李衎更是將自己對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畫竹的經驗進行總結,撰成《竹譜》一書,廣徵博引,頗稱淹雅,顧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 墨筆竹石圖軸》

顧安的《竹石圖》軸畫面構圖極其簡練,但師法自然,結構謹嚴,疏密相間,張弛有致。數竿修竹在風中搖曳,枝葉扶疏,與一旁的磐石相依相偎,顧盼生姿,顯示出一種生命的活力。畫面佈景和諧,只見一塊堅硬的大磐石臥於下方,另有數塊小石隨意點綴,石上苔痕點點,顯示出磐石經受風雨洗禮的滄桑久遠。在石側、石後,幾竿修竹傲立,雖身姿纖細,但竿竿挺拔,在清風的吹拂下,枝葉婆娑,彷彿幾位窈窕的仙女,嫵媚而又不失勁節丰姿,顯示了作者細膩、純熟的筆法。石縫間和空地上,雜草叢生,幾株竹筍拱出地表,長成新篁,意境幽深。磐石以中鋒勾勒皴擦而成。竹竿以淡墨勾畫,枝節圓潤,勁拔畢現。竹葉以濃墨撇寫,明暗相間,繁密而不亂,向背俯仰各具姿態,神氣俱全。運筆遒勁挺秀,用墨潤澤清新,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之遠近、向背,深得文湖州(文同)畫竹妙意。

整個畫面高古雅潔,構圖極富層次感,濃淡相宜,取勢嫻熟。特別是風中竹葉的動感之態,讓人油然而生出“舉頭忽看不似畫,側耳靜聽疑有聲”的美妙感受。在畫左上有作者款識:“至正十九年三月二日顧定之寫。”至正為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的年號,至正十九年為1359年,顧安時已年逾古稀。此幅《竹石圖》為其晚年作品,技法純熟,簡潔精妙,筆墨渾厚沉著而無半點凝滯,靈秀之氣溢於楮墨。從中可管窺見作者借畫竹石,來標榜自己如竹一般高潔的思想感情和不同凡俗的精神氣質。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幽篁秀石圖軸》

顧安《幽篁秀石圖》軸,縱184釐米,橫102釐米,絹本。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構圖飽滿,情趣橫生。作者運筆落墨進止雍容,瀟灑縱逸。圖中一片修長蒼翠的茂竹,亭亭玉立,圍繞著一塊嶙峋剔透的怪石恣意生長,幾株雜草叢生,與幾枝新生的竹筍一起,昭示著一種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很好地烘托了畫面效果。

元末明初書法家、鑑賞家張紳與顧安友情甚篤,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顧安、張紳、倪瓚合作的《古木竹石圖》軸,顧安畫古木,張紳繪修竹,3年後倪瓚另畫石頭並題詩,裝裱後珠聯璧合,成為傳世名畫。在這幅畫的左上方,有張紳所題詩句,書法墨氣蒼古,一氣呵成,詩畫結合,相得益彰。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 《風竹圖》


墨竹畫法興起於北宋時期,到元代蔚然成風,成為元代畫家寫意寄興的重要題材之一,以至於形成中國畫科中的傳統畫法。顧安以善畫墨竹名世,遠師北宋畫竹名家文同,宗法李衎,兼容趙孟、柯九思諸家,自成面貌。

顧安喜畫風竹新篁嫩筍,在表現上追求刻畫出竹子“清且真”的物態風神和內在品性,強調畫竹藝術除了講究筆墨趣味,還應具有寫實精神,所繪竹子均枝幹勁挺,葉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態飛揚,充滿文人畫的清潤情調。

元人畫竹,風流只數顧安

元 顧安 《渭筱秋圖》

觀上述數幅墨竹畫,作者用筆勁健沉靜,兼工帶寫,以中鋒行筆,兼容側鋒,幾乎不見覆筆。尤其是竹葉的畫技,以書法的撇、捺起筆和收筆,體現了趙孟所倡導的“寫竹還需八法通”的畫竹原則,使畫面顯得條理清晰,清疏淡雅,氣韻生動。

竹與石相互呼應,或端然靜臥,或綽約多姿,二者一靜一動相映成趣,間以野草、嫩筍、新篁、荊棘襯景,濃淡乾溼並用,構成了一幅幅幽雅明快、生機勃勃的超逸意境,很好地突出了畫面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