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不通”就換方法

宿春禮 王婧

“此路不通”就換方法

是的,世上沒有打不開的門,也沒有走不通的路。只不過開門的鑰匙不是原來那一把, 裡面另有機關;走路的方式也不能按原先那-一種,在陸地上不能行舟。總之,按老方法找不到出路時,就要另尋新路。

當你駕車駛在路上,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了,這時車前突然出現一塊警示牌,上書4個大字:“此路不通!”這時你會怎麼辦?

有人選擇仍走這條路過去,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之勢。結果可想而知,已言明“此路不通”,那個人只能在碰了釘子後灰溜溜地調轉車頭返回。這種人在工作中常常因“根筋”思想而多次碰壁,空耗了時間和精力,卻無法將工作效率提高一丁點,結果做了許多無用功。

有人選擇停車觀望,不再向前走,因為“此路不通”,卻也不調頭,或者是認為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再回頭心有不甘且尚存僥倖心理,若我走了此路又通了豈不虧了;或者是想如果回頭了其他的路也不通怎麼辦?結果停車良久也未能前進一步。 這種人在工作中常常會因懦弱和優柔寡斷而喪失機會,業績沒有進展不說,還會留下無盡的遺憾。

還有另一類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調轉車頭,去尋找另外一-條路。也許會再次碰壁,但他們仍會不斷地進行嘗試,直到找到那條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這種人是工作中真正的勇者與智者,他們懂得變通,直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此法不行”就換方法,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理念。

A地由於一些工廠排放汙水,使很多河流汙染嚴重,以至於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威脅,環保部門每天都要接待數十位滿腹牢騷的居民,於是聯合有關當局決定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們考慮對排汙工廠進行罰款,但罰款之後汙水仍會排到河流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條路,行不通。

有人建議立法強令排汙工廠在廠內設置汙水處理設備。本以為問題可以得到徹底解決,但在法令頒佈之後發現汙水仍不斷地排到河流中。而且,有些工廠為了掩人耳目,對排汙管道喬裝打扮,從外面不能看到破綻,可汙水卻一-刻不停地在流。 這條路,仍行不通。

之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刻轉變方法,採用著名思維學家德.波諾提出的設想:立一-項法律工廠 的水源輸人口,必須建立在它自身汙水輸出口的下游。

看起來是個匪夷所思的想法,經事實證明卻是個好方法。它能夠有效地促使工廠進行自律:假如自己排出的是汙水,輸人的也將是汙水,這樣一來,能不採取措施淨化輸出的汙水嗎?

“此路不通就換方法”,正是遵循了這個信條,才最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個真正卓越的人, 必是一個注重尋找方法的人。當他發現條路不通或太擠時,就能夠及時轉換思路,改變方法,尋找一條更為通暢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