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我們平時聽說過的出家人,皆以“釋某某”為法名,而我們閱讀《高僧傳》以來,除了寶誌禪師,沒有其他以“釋”為姓的僧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侶是誰呢?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自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幾乎所有的出家人都跟著師父姓,來自安息國的安世高姓安,他的弟子也隨其姓安;來自大月氏的支謙姓支,他的弟子也隨其姓支……這可能是延續了西域的傳統,西來的竺法護也是出家後,跟隨師父改姓為竺。

到了晉代以後,佛教在中國傳播越來越廣,歸信的弟子也越來越多。那時候,大家雖有一樣的信仰,卻有著不同的名號。這樣一來,“山頭”不就出來了嗎?大家都是遵從佛陀教誨的修行人,“山頭”最是要不得。

據《高僧傳》記載,道安法師俗姓衛,出家後跟隨師父改姓竺,後隨佛陀,以“釋”為姓。此後,沙門紛紛響應,直到今天,出家僧侶皆是如此。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除此之外,道安法師還有哪些傳奇的人生經歷呢?

公元312年前後,後趙都城發生饑荒,糧食價格高漲,道安就出生在這個時候。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裡,中原大地上連年征戰,天災人禍不斷,道安出生後不久,父母便雙雙去世了,幸好表兄一家收留了他,又教他讀書識字。

因為僧人可以免去賦稅和徭役,那時候有很多百姓把“出家”當做一種生存方式。道安十二歲出家,或許他的初心也是想活下去。

小道安出家後,長年耕田,一直沒有正經學過佛經,這是為什麼呢?根據《高僧傳》記載,答案竟然是因為他長得醜……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手繪:彥慈

“師父,我都記熟了”

小道安就這樣勤勤懇懇地耕了幾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時遵守齋戒,毫無缺漏。一天,他向師父請求讀經,師父給了他一卷《辯意經》。道安把經書帶到田間,歇息時便讀一讀。

傍晚回到師父那裡,又要求別的經書。師父不高興了:“一本還沒讀完,怎麼又來要?”

“師父,我都記熟了。”

師父很詫異,隨即又交給他一本《成具光明經》,傍晚,小道安來還課,師父把經文遮住,小道安憑記憶誦讀,竟然一字不差。師父對眼前的小沙彌刮目相看,於是開始為他講經。直到道安二十歲,師父為他受具足戒,許他外出遊學求法。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漆道人,驚四鄰”

道安來到鄴城,在這裡遇到了佛圖澄。兩人相差八十歲,卻彼此欣賞,互相讚歎。

佛圖澄是當時有名的高僧,門下子弟眾多,道安歸入佛圖澄門下以後,受佛圖澄看重,卻引來了其他弟子的不滿:真是個討厭的醜和尚!

佛圖澄講經之後,常常讓道安複述總結,眾人原本對他不屑一顧,而道安每次復講都令人稱讚,於是,“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就慢慢傳開了。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道安跟隨佛圖澄學習佛法,不知不覺過了好多年。公元34年,佛圖澄去世,道安痛失良師。次年,後趙的君主石虎死了,石氏兄弟自相殘殺。眼看後趙即將覆滅,道安離開鄴城,前往濩澤(山西陽城)避難。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道安在濩澤的山林裡勇猛精進,與當時講經的僧侶們共同探討、修行……幾年後,道安輾轉到了恆山,在那裡建立寺院,開始收納門徒。

道安再次回到鄴城的時候,後趙已經亡國,鄴城只剩下戰爭後的廢墟,而不久的將來,鄴城還會再次淪為戰場。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道安望著滿目瘡痍的鄴城,不禁感慨:“當今世道,又是旱災、蝗災、又是寇賊搶道,想要弘法傳教,太難了!”他帶著門徒前往王屋山、女休山,後來又渡過黃河,棲息在陸渾山中,他們吃山果,飲山泉。豈料前燕的軍隊又逼進山中……

天下之大,卻尋不到一處安身立命之所!何其悲哉!


“佛法教化,也應廣佈”


道安見自己在北方大陸無法立足,索性帶著門徒南下,過長江,投奔晉地襄陽。

只是在動亂的時代裡,這麼多人一同南遷,必然會引人注意。道安對隨行的眾弟子說:“佛法教化,也應廣佈。”在他的安排下,法汰帶一隊人前往揚州,法和帶一隊人前往益州(四川),道安帶著弟子慧遠等四百人前往襄陽。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此後天涯海角,望大家各自珍重。”

襄陽弘法,名聲遠揚

道安到襄陽安住下來以後,便著力於講經。但他慢慢發現,由於年代久遠,舊的譯本在幾經傳抄過程中,產生諸多錯漏。當初在北方,整天東奔西走,無暇思索,現在安住下來,該仔細整理經書了。

道安為譯經寫注,有二十二卷之多,又彙集諸經名目,標明傳譯者,撰成《經錄》。這在中國是首例,雖然《經錄》沒有流傳到今天,但他為後人開了先河,使眾經書的來龍去脈有跡可尋。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時事艱難,不少百姓為了逃避賦稅而投入佛門。佛門弟子越來越多,而漢地戒律不全,給漢地佛教發展造很大的隱患。

於是道安參照已有的戒律制定出新的僧尼規範,包括講經說法的儀式和方法、每天的修行吃住規則、每半月一次的說戒懺悔儀式等等。道安制定的戒律為天下寺院採納,直到鳩摩羅什來華翻譯出完備的律藏,才漸漸被放棄。

但有一條一直延續到今天,便是統一了僧人的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