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影后梅姨讲述:离婚后,孩子到底归谁抚养更合适?

真爱不是占有,是让爱的人选择喜欢的生活。在孩子眼里,爸爸和妈妈都是最爱的人。离婚后,为了爱而争夺不是最好的结局,为了爱而放弃,才最感人。 ——大龄公社.影响你

“宝妈”这个词快速的取代了“家庭主妇”“全职太太”,很好的定义了在家相夫教子的新女性。宝妈生活的重心是孩子,孩子是宝,妈妈也是宝,这个阶段是以孩子为中心。全职太太的重心是老公,是一个没有休息没有节假全职工作,不能怠岗也没有表彰,没有薪酬也容易失去个人的价值的家庭职业。

奥斯卡影后梅姨讲述:离婚后,孩子到底归谁抚养更合适?

10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克莱默夫妇》,由奥斯卡影后梅姨主演,年轻的梅姨饰演一位全职太太。这部1979年拍摄的家庭伦理剧,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有男女对家庭与亲情的完美表达。如今再看,经历10年单亲妈妈的生活体会,多了很多感伤。也很感恩我的前夫,在孩子抚养权的争夺中,更多考虑了我的感受。

那些没有赞美和性爱的婚姻,鸡肋一般的关系,不如独自往前走

《克莱默夫妇》中梅姨饰演的妻子,在结婚后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和梦想,在家相夫教子,每天忙碌在带孩子干家务中。独立养家的丈夫辛苦工作,承受着事业压力和家庭的困扰。夫妻俩都在苦苦支撑着生活,妻子缺少丈夫的爱,得不到价值的肯定;丈夫觉得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不痛不痒的安抚失去了温柔的力量。

任何一段无疾而终或者无药可救的婚姻,都开始于形式化的冷漠,丈夫自持辛苦养家,妻子任劳任怨成了理所当然,再能干付出的妻子,都曽是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女儿,曾经是职场中有梦想的女人。

奥斯卡影后梅姨讲述:离婚后,孩子到底归谁抚养更合适?

很多事情是你希望,但改变不了。小妹深夜语音,声音听得出心里的苦楚,心疼她。下个月就要和相恋10年的男友结婚,实实在在是对生活妥协了,心无所恋,对婚姻的感受,就是多了一个要拖着走的男人,以及男人背后的家和家务事。

昨晚和妈妈一起讨论爱情观、婚姻观,妈妈感叹现在男女情感的适用主义,让女人很受挫,结不结婚,其实生活更多是一个人过,如果这个时代让女人又硬又强,不如当初就把女儿当男孩子养,不渴求男人的照顾,不渴求家庭的避风港。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哪里才是我的家?

《克莱默夫妇》通过生活场景记录,在妻子离开家后的18个月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彻底的改变。丈夫从第一天带娃做早餐手忙脚乱,到逐渐适应单身父亲生活,和儿子越来越亲密,互相依赖;妻子从忙碌的家庭主妇,成为纽约优秀的设计者;儿子从每天同时拥有父爱母爱,到只能得到片段式的爱,从追问妈妈去哪儿,到习惯两个男人之间的默契。

奥斯卡影后梅姨讲述:离婚后,孩子到底归谁抚养更合适?

老韩在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和妻子离婚,和75%的人离婚陈诉一样,理由是性格不合,每周休息日,老韩按时取快递一样,把孩子接回暂住屋,周日晚再给孩子妈妈送回去。孩子从初一开始直到今年考上美国伯克利大学,6年的上学日和妈妈一个家,休息日和爸爸一个家。

9岁的娇娇,跟随妈妈回到郑州姥姥家生活,爸爸妈妈离婚,是一家人不能说的秘密,每月妈妈会送娇娇到香港和爸爸过周末。娇娇常常心疼妈妈,养自己太花钱了。娇娇告诉我,爸爸都爱上别的女人了,希望妈妈有个伴。

有多少这样坚强懂事的孩子,就有多少愧疚孩子的父母,因为爱和不爱,选择一起或者分开。

放弃与坚持,为了爱,让孩子选择喜欢的生活

《克莱默夫妇》中的丈夫妻子,为了争斗孩子的抚养权对簿法庭。为了赢,彼此娴熟的撕开对方的痛楚,恍惚厌恶到在吃变坏的食物。夫妻时间没有争吵 ,一切伤害的话通过律师出现在法庭上,越是了解越是知道如何伤害对方。爸爸和妈妈竭尽所能的争取着孩子的抚养权。

奥斯卡影后梅姨讲述:离婚后,孩子到底归谁抚养更合适?

这是一场父爱和母爱的较量,丈夫内心在挣扎,妻子内心在挣扎,儿子内心在挣扎。丈夫在婚姻变故后,在给儿子讲妈妈离开的原因,听到他不断反思婚姻生活,在为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努力着,儿子只有一个,即便为照顾儿子丢掉了工作,他应该属于最爱他的那一个人。

妻子在离婚后,为实现个人价值,也是证明自己,在成为一位优秀的职场女性路上努力着。等到女人这个角色被证明,母亲的角色再次被唤醒,儿子只有一个,他应该属于最爱他的那一个人。

在长达50年甚至更久的婚姻契约中,等到最后的一天,男人也只能对自己说“我完成了”,不能说“我做好了”。女人感叹一声“还好,没有物是人非。”

把家庭责任完全强压在任何一方的身上,同时由另一方独占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的快乐。责任和义务必须由家庭成员共同分担,自由与事业也要夫妻双方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