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人生唏嘘是常态

《离婚》:人生唏嘘是常态

1

最近的读书状态像是试澡堂,看着哪个澡堂冒气热乎就跳进去泡一泡,觉得实在不合适就换一个。把书比作澡堂,书可不亏。想想,洗一澡洗去身上的油腻,看本书去心上的油腻;但又说,身子酸臭是长时间不洗澡了成的,而酸儒却是长时间读书成的。

说不清楚了,还说换澡堂吧。我一共换个四个澡堂,其中两个澡堂,水雾缭绕甚是迷人,没什么深刻体会,但是舒服。

这两个澡堂,也就是这两本书了,老舍的《离婚》、毛姆的《面纱》。《面纱》以后再说,先说说《离婚》。

离婚怕是老舍一直想做未做的事情了。就像书里的小李,老舍写《离婚》的时候30岁,儿女一双,家庭工作一肩担。老婆胡挈青虽不像小李的太太一样是乡下妇人,但是老舍还是喜欢上了赵清阁。小李的诗意是马太太,老舍的诗意便是赵清阁。

老舍的太太听说老舍已经和赵清阁同居了,便匆忙赶来重庆。面对两个女人的选择,老舍却躲起来,也不回家也不离婚,最后赵清阁选择退出,但是赵清阁也成了老舍心上的朱砂痣,纠纠缠缠。赵清阁一辈子未嫁,晚年回忆录里写了那么多人,却单单没写这个最显眼的人,大概还是不能对这这件事说一声“算了”。

也因为这些书里书外的玫瑰绯闻隐隐约约应和着,让这本书读着像本半自传。

《离婚》:人生唏嘘是常态

我虽在婚姻方面没有共情,但当社畜还是有一些经验的。书里写职场圈社交圈,有那么几句话还是很戳我。


比如:“为敷衍常识而丢掉了真诚”。读到这句的时候觉得很无力。

有的时候我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为了维持一个融洽的社交氛围,为了显得自己懂得人情世故,只能说一些认可周围人价值观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内心,但是符合周围人的要求。

这就是我的矛盾之处,一方面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对周围人情世故做出了妥协。常常怀着自己的想法做着别人喜欢的事物,不符合自己喜好,但是符合周围人的要求。不能做自己,但那又是自己做的。

这种为与周围人和谐共处的行为,可以说是中国人入乡随俗的品德,也可以说是不敢坚持表达自己的羞怯。

最后因为怕冷场而懦弱妥协,老老实实做个演员。

就像书里的张罗婚事的张大哥,每根毫毛都是合着社会的意思生长,消耗着生命去维持人际。

就像老李说的那样:“

没办法。还是忘了自己吧。

忘掉自己有担得起更大的工作的可能,而把自己交给妻、子、女;为他们活着,为他们工作,这样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平衡暂时地苟且地保持住;多么难堪与不是味儿的两个形容字——暂时地,苟且地!生命就这么没劲!可是……

他不想了。捉住点事实把思想骗开吧。”

“生命似在雾里,不十分黑,也不十分亮,叫人哭不得笑不得”

于是社畜一般 “循规蹈矩的在雾里混饭吃”。


2

《离婚》这本书,像京人说书,读着趣味十足。

比如说张大哥这个媒人,介绍张大哥的第一句我就喜欢的不得了。

老舍是这样介绍张大哥的: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

这让我瞬间架接到了相声,假如郭德纲来说这段话:“于老师,于大哥,我们的大哥!啊,我们所有人的大哥,他爸爸见了他,那都得叫大哥!”

媒人张大哥觉得,“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艺术批评”。不是他主的媒,结婚他都不去,只叫妻子去;自由婚恋的,妻子也不去,只写一幅对联去;别人要离婚他给调解了,他便从批评者回到了创造者上去;街坊邻居,一句“张大哥来了”,大闺女羞红了脸,老姑娘生活添上了玫瑰色儿。

张大哥事事都帮别人,给别人做主惯了,真到自己为难了,却找不到给自己做主的人。呵,热心肠。

而真正帮助张大哥解决麻烦的却是“废物”丁二爷,他为了保护张大哥一双儿女而杀了流氓小赵,他悄悄逃到乡下掩藏踪迹,但是没有人关心他。而这个默默无声的英雄人物,后来被大家提起,还是那个让人不屑的透明人单身汉。

人生就是唏嘘啊。

也许离婚这场戏里,社交与人情的无奈与可笑才是这本书里的主题吧。

这本书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自己反复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