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影后梅姨講述: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撫養更合適?

真愛不是佔有,是讓愛的人選擇喜歡的生活。在孩子眼裡,爸爸和媽媽都是最愛的人。離婚後,為了愛而爭奪不是最好的結局,為了愛而放棄,才最感人。 ——大齡公社.影響你

“寶媽”這個詞快速的取代了“家庭主婦”“全職太太”,很好的定義了在家相夫教子的新女性。寶媽生活的重心是孩子,孩子是寶,媽媽也是寶,這個階段是以孩子為中心。全職太太的重心是老公,是一個沒有休息沒有節假全職工作,不能怠崗也沒有表彰,沒有薪酬也容易失去個人的價值的家庭職業。

奧斯卡影后梅姨講述: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撫養更合適?

10多年前我看過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克萊默夫婦》,由奧斯卡影后梅姨主演,年輕的梅姨飾演一位全職太太。這部1979年拍攝的家庭倫理劇,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場面,只有男女對家庭與親情的完美表達。如今再看,經歷10年單親媽媽的生活體會,多了很多感傷。也很感恩我的前夫,在孩子撫養權的爭奪中,更多考慮了我的感受。

那些沒有讚美和性愛的婚姻,雞肋一般的關係,不如獨自往前走

《克萊默夫婦》中梅姨飾演的妻子,在結婚後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業和夢想,在家相夫教子,每天忙碌在帶孩子幹家務中。獨立養家的丈夫辛苦工作,承受著事業壓力和家庭的困擾。夫妻倆都在苦苦支撐著生活,妻子缺少丈夫的愛,得不到價值的肯定;丈夫覺得和妻子沒有共同語言,不痛不癢的安撫失去了溫柔的力量。

任何一段無疾而終或者無藥可救的婚姻,都開始於形式化的冷漠,丈夫自持辛苦養家,妻子任勞任怨成了理所當然,再能幹付出的妻子,都曽是父母眼中最優秀的女兒,曾經是職場中有夢想的女人。

奧斯卡影后梅姨講述: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撫養更合適?

很多事情是你希望,但改變不了。小妹深夜語音,聲音聽得出心裡的苦楚,心疼她。下個月就要和相戀10年的男友結婚,實實在在是對生活妥協了,心無所戀,對婚姻的感受,就是多了一個要拖著走的男人,以及男人背後的家和家務事。

昨晚和媽媽一起討論愛情觀、婚姻觀,媽媽感嘆現在男女情感的適用主義,讓女人很受挫,結不結婚,其實生活更多是一個人過,如果這個時代讓女人又硬又強,不如當初就把女兒當男孩子養,不渴求男人的照顧,不渴求家庭的避風港。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哪裡才是我的家?

《克萊默夫婦》通過生活場景記錄,在妻子離開家後的18個月裡,家庭裡的每一個人都經歷著徹底的改變。丈夫從第一天帶娃做早餐手忙腳亂,到逐漸適應單身父親生活,和兒子越來越親密,互相依賴;妻子從忙碌的家庭主婦,成為紐約優秀的設計者;兒子從每天同時擁有父愛母愛,到只能得到片段式的愛,從追問媽媽去哪兒,到習慣兩個男人之間的默契。

奧斯卡影后梅姨講述: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撫養更合適?

老韓在孩子上初一的時候和妻子離婚,和75%的人離婚陳訴一樣,理由是性格不合,每週休息日,老韓按時取快遞一樣,把孩子接回暫住屋,週日晚再給孩子媽媽送回去。孩子從初一開始直到今年考上美國伯克利大學,6年的上學日和媽媽一個家,休息日和爸爸一個家。

9歲的嬌嬌,跟隨媽媽回到鄭州姥姥家生活,爸爸媽媽離婚,是一家人不能說的秘密,每月媽媽會送嬌嬌到香港和爸爸過週末。嬌嬌常常心疼媽媽,養自己太花錢了。嬌嬌告訴我,爸爸都愛上別的女人了,希望媽媽有個伴。

有多少這樣堅強懂事的孩子,就有多少愧疚孩子的父母,因為愛和不愛,選擇一起或者分開。

放棄與堅持,為了愛,讓孩子選擇喜歡的生活

《克萊默夫婦》中的丈夫妻子,為了爭鬥孩子的撫養權對簿法庭。為了贏,彼此嫻熟的撕開對方的痛楚,恍惚厭惡到在吃變壞的食物。夫妻時間沒有爭吵 ,一切傷害的話通過律師出現在法庭上,越是瞭解越是知道如何傷害對方。爸爸和媽媽竭盡所能的爭取著孩子的撫養權。

奧斯卡影后梅姨講述: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撫養更合適?

這是一場父愛和母愛的較量,丈夫內心在掙扎,妻子內心在掙扎,兒子內心在掙扎。丈夫在婚姻變故後,在給兒子講媽媽離開的原因,聽到他不斷反思婚姻生活,在為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努力著,兒子只有一個,即便為照顧兒子丟掉了工作,他應該屬於最愛他的那一個人。

妻子在離婚後,為實現個人價值,也是證明自己,在成為一位優秀的職場女性路上努力著。等到女人這個角色被證明,母親的角色再次被喚醒,兒子只有一個,他應該屬於最愛他的那一個人。

在長達50年甚至更久的婚姻契約中,等到最後的一天,男人也只能對自己說“我完成了”,不能說“我做好了”。女人感嘆一聲“還好,沒有物是人非。”

把家庭責任完全強壓在任何一方的身上,同時由另一方獨佔自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帶來的快樂。責任和義務必須由家庭成員共同分擔,自由與事業也要夫妻雙方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