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軍制是什麼,和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何關係?

北宋王朝建立不久之後的一天,宋太祖與功臣們在御花園飲酒,到酒酣耳熱之際,宋太祖突然表示:功臣們手握重兵,難免有一日不會像自己奪北周孤兒寡母天下那樣,黃袍加身,奪他趙家的天下。功臣們驚慌失措,跪求可生之途。宋太祖乃道出他的真心話:“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姬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於是重臣宿將紛紛奏稱疾病纏身,交出了掌握的軍隊。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宋朝的軍制是什麼,和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何關係?

宋太祖是在經過天下分崩離析的五代之後建立的趙宋王朝。他見過諸多武人跋扈割據稱雄的情況,因此心中對武人有疑忌。在這種成見的支配下,他削弱武人的權力和地位,是可以理解的明智之舉。

但是,凡事過度則廢,太祖的侄子侄孫們將其所訂的心法不斷“發揚光大”,極端強化了封建專制皇權,在皇權的鐵腕控制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武人被排擠到最低限度,不但在中央無權發言,即在地方也無法主持地方之政。從宋代開始,歧視武職的風氣開始瀰漫。

宋代在控制軍隊、排擠武人上有一整套辦法。

宋代實行募兵制,把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傳統國策)全養在國家軍隊中,變破壞力量為可用力量,以維護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

宋代軍隊分四種:禁軍,廂軍,鄉軍,蕃軍。廂軍是各州鎮兵,鄉兵和蕃兵由壯丁組成,分別在內地和邊地維持治安。禁軍是宋代軍隊的主體構成,大都駐防京師。禁軍由“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轄,長官分別稱為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另有副都指揮使及都虞候等職,負責禁兵平時的訓練和管理。

一旦有戰事發生,三衙無權擅自調動軍隊,調動軍隊的虎符掌握在樞密院長官手中,由皇帝臨時委派將領,統率臨時由樞密院調撥的兵士奔赴疆場。楊家將故事中有一段說楊六郎奉聖旨去鎮守三關,而潘仁美卻通過關節撥給他一些老弱兵卒。這其實反映了宋代軍訓和軍令兩權分離的情形。

另外,出駐外地的部分禁軍採用“更戍法”。駐防邊地的稱“駐泊軍”,由兵馬都總管統轄。駐防內地的稱“屯駐軍”,由兵馬鈐轄、都監統領。更戍法規定:兵士定期輪換駐防,以期達到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兵將脫離的目的,防止中唐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重演。

這一系列措施,雖有助於宋代政權穩定,但同時也使得北宋軍力不振,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這也是北宋與遼、西夏屢戰屢敗的原因。

南宋初年,禁軍主力為御前五軍,中軍宿衛京師,由張俊、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分統前,後、左、右四軍,駐防邊地。在這種軍制下,將領兵士長期相處,互相熟悉,統帥對將士的長短優劣瞭然於心,可據情運用,將士對統帥信賴有加,嚴守帥令,這就使軍隊戰鬥力大增,從而出現了比撼山還難的岳家軍。但軍隊姓岳不姓趙犯了南宋統治者的心病,擔心大將權重而危及自身統治,於是就將韓世忠、岳飛等升任樞密正、副使,革其軍權而使軍隊復歸自己手中。

至於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姓不姓趙那就不多管了。大將們留下的軍隊設“統制御前軍馬”率領,軍餉另由總管掌管,軍隊不得自籌,這樣一來,即使有軍隊叛變,沒有糧草也難成事。趙宋王朝對軍隊的防範達於極致,由此帶來的是軍隊腐敗、缺乏戰鬥力,結果導致他族一步步入侵,趙宋王朝也一步步地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