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江蘇有個地方叫蘇州,蘇州有個地方叫寒山寺,寒山寺有一首詩,叫《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知道寒山寺的一定知道這首詩,不知道寒山寺的肯定也知道這首詩。


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這首詩的作者是張繼,這是一個只憑借一首詩就能紅千年的詩人,生猝年不詳,歷史功績不詳,生平更不詳,只能大概判斷他大約生活在唐開元初年,他彷彿星辰般忽明忽暗,閃爍在歷史的天空,只有一首《楓橋夜泊》記錄著那憂傷的烏篷和寂寥的楓橋之夜。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張繼的悲劇形象因為一首詩被國人熟知,但是在鄰國日本,下至小學生,上至耄耋老人,個個都會背誦這首詩,晚晴學者俞樾:"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

在日本大火的張繼,在中國正史中,只有《新唐書·藝文志》中寥寥數語:

字懿孫,襄州人。

大曆末,檢校祠部員外郎,

分掌財賦於洪州。

這樣一個"著名詩人"就這麼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嗎?不!

古代《唐才子傳》:"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亦嘗領郡,輒有政聲"。

現代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繼續考證了張繼的一些事蹟,但《楓橋夜泊》寫作時間未定。

謎一般的詩人在詩壇曇花一現,只留下千古名篇一首?實際上,還有一首寫於上元二年(761年)的《閶門即事》: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和《楓橋夜泊》一樣,同樣悲涼。那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大降,多少壯漢被迫走出耕耘世代的農田,走上戰場,原本萬畝良田,此時此刻卻是荒草叢生,即使清明已過,也沒有多少人家裊裊炊煙,是在戰場廝殺嗎?還是已經回不來了?

《楓橋夜泊》據傅璇琮先生考證,張繼逃難江南,在一個月色如霜的夜晚,伴隨烏啼聲聲和悽慘鐘聲有感而寫,那時候,個人命運就像失去方向的小船,迷茫。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一樣,路在何方?看似一切失望,一切歸於平靜,忽然傳來的鐘聲一下子奔騰起張繼內心的洶湧,於是《楓橋夜泊》千古名篇誕生了。

你知道《楓橋夜泊》的影響有多大嗎?

這首詩的知名度隨著歷代唐詩選本的擴大而擴大,早在唐大曆十四年的《中興間氣集》中,這首詩就被收錄了,當時他的題目叫做《夜泊松江》。

古人評價:"為文不雕自飾。及爾登第,秀髮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中興間氣集》只收錄二十六名詩人作品,可見《楓橋夜泊》在當時的經典程度。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後來,更多的文集也選錄了這首詩,比如高棅《唐詩品彙》、唐汝詢《唐詩解》、王堯衢《唐詩合解》、沈德潛《唐詩別裁》、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乃至當今學者葛兆光的《唐詩選注》等。

到後來,幾乎所有的詩人再次寫楓橋或寒山寺的時候總是無法跳出張繼的窠臼,彷彿楓橋和寒山寺成為了孤寂悲廖的代名詞,比如:

吳文英《荔枝香近》的"夜吟敲落霜紅,船傍楓橋系"。

陸游《宿楓橋》的"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王士禛《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的"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此外,隨著日本遣唐使的到來,這首詩就被帶到了海那邊,還留下些些美麗的傳說。

美麗的傳說

傳說寒山寺始建於南朝,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二人在此修行,故改名"寒山寺"。一日寺前飄來大鐘一口,僧人都想挪動這大鐘,但是大鐘卻絲毫不動,這時候拾得大師拔起一根青竹,只是一輕點,那大鐘便緩緩昇天,徐徐飛走,拾得大師也乘著大鐘來到日本,開始在日本傳播佛教文化。

當然故事只是一個故事,但是日本東京青梅山,的確建了一座寒山寺,民間還傳說,寒山寺的鐘聲可以掃除煩惱,因此新年時刻總有很多人來寒山寺,只為一聽那動人的鐘聲。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鐘聲的消失

然而,此時此刻我們聽到的蘇州寒山寺鐘聲早已不是當年張繼聽到的鐘聲,因為寒山寺在歷史滾滾洪流中,已經歷了數次毀建,那口大鐘,也幾經變迭。

最早那口鐘,傳說湮沒於日本;明代重鑄的第二口大鐘,"鍾遇倭變,銷為炮";第三次鑄造的大鐘是清代光緒年間江蘇巡撫陳夔龍所督造,至今仍在寒山寺。

名篇依舊傳唱,歷史總是存在,而見證歷史的唐鍾,卻再也不會出現,正好符合寒山寺的悲傷形象,冥冥之中,似乎天註定。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張繼的幸運與不幸

張繼是不幸的。他雖出身書香世家,可是人過中年才進士及第,然而仕途一直不順,清高的人不願攀權富貴,在那個長安城,如何立足?正如:"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描述那樣,最終,張繼不過官居六品,任"檢校祠部員外郎",就相當於財政局處級幹部。

張繼又是幸運的。詩人早已逝去,古寺、古橋、古鐘也早已不是原物,但是慶幸的是《楓橋夜泊》流傳後世,並繼續流傳。

多少人想名流千古而不得,他卻因為一次失眠的感悟而名垂青史,如今的寒山寺為其立碑,每次來膜拜的遊人不絕,當再次聽到那幾下鐘聲,也許就是對張繼跨越時空的告慰吧。

張繼:一首詩名垂青史,正史上卻寥寥幾語,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