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江苏有个地方叫苏州,苏州有个地方叫寒山寺,寒山寺有一首诗,叫《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知道寒山寺的一定知道这首诗,不知道寒山寺的肯定也知道这首诗。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这是一个只凭借一首诗就能红千年的诗人,生猝年不详,历史功绩不详,生平更不详,只能大概判断他大约生活在唐开元初年,他仿佛星辰般忽明忽暗,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只有一首《枫桥夜泊》记录着那忧伤的乌篷和寂寥的枫桥之夜。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张继的悲剧形象因为一首诗被国人熟知,但是在邻国日本,下至小学生,上至耄耋老人,个个都会背诵这首诗,晚晴学者俞樾:"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在日本大火的张继,在中国正史中,只有《新唐书·艺文志》中寥寥数语:

字懿孙,襄州人。

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

分掌财赋于洪州。

这样一个"著名诗人"就这么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吗?不!

古代《唐才子传》:"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亦尝领郡,辄有政声"。

现代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继续考证了张继的一些事迹,但《枫桥夜泊》写作时间未定。

谜一般的诗人在诗坛昙花一现,只留下千古名篇一首?实际上,还有一首写于上元二年(761年)的《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和《枫桥夜泊》一样,同样悲凉。那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大降,多少壮汉被迫走出耕耘世代的农田,走上战场,原本万亩良田,此时此刻却是荒草丛生,即使清明已过,也没有多少人家袅袅炊烟,是在战场厮杀吗?还是已经回不来了?

《枫桥夜泊》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张继逃难江南,在一个月色如霜的夜晚,伴随乌啼声声和凄惨钟声有感而写,那时候,个人命运就像失去方向的小船,迷茫。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一样,路在何方?看似一切失望,一切归于平静,忽然传来的钟声一下子奔腾起张继内心的汹涌,于是《枫桥夜泊》千古名篇诞生了。

你知道《枫桥夜泊》的影响有多大吗?

这首诗的知名度随着历代唐诗选本的扩大而扩大,早在唐大历十四年的《中兴间气集》中,这首诗就被收录了,当时他的题目叫做《夜泊松江》。

古人评价:"为文不雕自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中兴间气集》只收录二十六名诗人作品,可见《枫桥夜泊》在当时的经典程度。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后来,更多的文集也选录了这首诗,比如高棅《唐诗品汇》、唐汝询《唐诗解》、王尧衢《唐诗合解》、沈德潜《唐诗别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乃至当今学者葛兆光的《唐诗选注》等。

到后来,几乎所有的诗人再次写枫桥或寒山寺的时候总是无法跳出张继的窠臼,仿佛枫桥和寒山寺成为了孤寂悲廖的代名词,比如:

吴文英《荔枝香近》的"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

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此外,随着日本遣唐使的到来,这首诗就被带到了海那边,还留下些些美丽的传说。

美丽的传说

传说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二人在此修行,故改名"寒山寺"。一日寺前飘来大钟一口,僧人都想挪动这大钟,但是大钟却丝毫不动,这时候拾得大师拔起一根青竹,只是一轻点,那大钟便缓缓升天,徐徐飞走,拾得大师也乘着大钟来到日本,开始在日本传播佛教文化。

当然故事只是一个故事,但是日本东京青梅山,的确建了一座寒山寺,民间还传说,寒山寺的钟声可以扫除烦恼,因此新年时刻总有很多人来寒山寺,只为一听那动人的钟声。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钟声的消失

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听到的苏州寒山寺钟声早已不是当年张继听到的钟声,因为寒山寺在历史滚滚洪流中,已经历了数次毁建,那口大钟,也几经变迭。

最早那口钟,传说湮没于日本;明代重铸的第二口大钟,"钟遇倭变,销为炮";第三次铸造的大钟是清代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夔龙所督造,至今仍在寒山寺。

名篇依旧传唱,历史总是存在,而见证历史的唐钟,却再也不会出现,正好符合寒山寺的悲伤形象,冥冥之中,似乎天注定。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张继的幸运与不幸

张继是不幸的。他虽出身书香世家,可是人过中年才进士及第,然而仕途一直不顺,清高的人不愿攀权富贵,在那个长安城,如何立足?正如:"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描述那样,最终,张继不过官居六品,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就相当于财政局处级干部。

张继又是幸运的。诗人早已逝去,古寺、古桥、古钟也早已不是原物,但是庆幸的是《枫桥夜泊》流传后世,并继续流传。

多少人想名流千古而不得,他却因为一次失眠的感悟而名垂青史,如今的寒山寺为其立碑,每次来膜拜的游人不绝,当再次听到那几下钟声,也许就是对张继跨越时空的告慰吧。

张继:一首诗名垂青史,正史上却寥寥几语,他和寒山寺的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