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

这一年,曾经夸口说,全国人才都已经在朝廷里,而把杜甫那一届考生全部拒之门外的李林甫,去世了。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长安十二时辰》李林甫剧照

接替李林甫出任宰相的,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这年科举,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参加明经考试,考的稀烂。主考官去请示,不料杨国忠大怒道,我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还用得着你们这些鼠辈来卖好吗!

同年,刚刚吞并突厥阿不思部落的安禄山被告知,一向和自己不和的哥舒翰成了西平郡王,兼河西节度使,而杨国忠向玄宗上奏说自己要谋反。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妖猫传》安禄山剧照

对大唐百姓来说,这不过是盛世的又一年,而对大唐帝国来说,却是暴风雨的前夜。

在这个多事之秋,有一个人,经历了人生四大喜之一,金榜题名时。

他叫张继,字懿孙,来自襄州,30岁不到就中了进士,前途一片光明。


一、京杭大运河

坐在船尾的张继回头望着码头,随着船桨拍打河水的声音,眼前的长安城正在不断缩小,模糊,直至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相比张继,码头上的其他人似乎更加忙乱,有拖家带口的,有扶老携幼的,大包小包,忙里忙外。

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去南方,至于具体去南方什么地方?能不能适应南方生活?已经顾不上了。

毕竟,连皇帝都跑了。

这是公元755年,一场被后世称为唐朝转折点的叛乱爆发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

仅一个月叛军就攻破洛阳,潼关成了唯一的屏障,可老百姓等来的消息却是,据守潼关的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被问斩。

任谁都看得出,接下去的形势很不乐观。

船要从广济渠驶向通济渠,再从通济渠到山阳渎,直到江南,才算安稳。这一路从北到南的水路,就是隋唐大运河。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这条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见证着大唐帝国财富的流转,在将来,它还要见证几个帝国的兴衰。

可眼下,大运河承载的却是数以万计的难民。


二、 “长漂”张继

船舱很小,加上人多,就更显拥挤,有时候连脚都伸不直。

这样的光景,让张继想起刚到长安的时候。

虽说条条大路通长安,但人和人还是不一样。初到长安,张继就听人说,要想在长安出人头地,投靠杨家人是最快的办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的美,就是大唐的美,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加上堂兄杨钊,后被玄宗赐名杨国忠,在一年之内连升数级,兼任15个职位。

这五家,只要攀上,荣华富贵就在转眼之间。

张继是个“愣小子”,有股子傲气,他看不上这些。

初到长安,就写了一首感怀诗: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五侯说的是西汉汉成帝,一天之内给五个舅舅封侯,分别王谭平阿侯 、 王商成都侯 、 王立红阳侯 、 王根曲阳侯 、 王逢时高平侯。

外戚专权,老王家当道,最后王家出了个王莽,把老刘家赶下了台。

张继嘴上是痛快了,可自然也不受什么待见。

幸而考场上还算是公平,眼瞅着就可以做官,谁知道这场百年一遇的“安史之乱”给他赶上了。

三、《枫桥夜泊》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

“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公元610年,隋炀帝终于完成了南北大运河这项伟大的工程,他本想效仿夏禹和秦始皇,乘着龙舟,登上会稽山,以望东海。

隋炀帝没能走完的路,张继差不多走完了,不知不觉,船已经到了苏州。

当时江南最繁华的城市,无疑是扬州,也许是去的人太多,也许是扬州和长安有某种相似,总之张继选择去苏州。

借了大运河的光,苏州在唐代也成了江南段运河的枢纽,唐初时苏州户数不过1.1万,到玄宗开元时期已达到6.8万户,天宝年间更是增加到7.6万户。

从大运河坐船进苏州城之前,一般都会在一个叫枫桥的地方停泊休整。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和大多数人一样,这一天,张继的船也停泊在了枫桥,他绝不会想到,在一千多年以后,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涌向枫桥,只因为他的一首诗。

秋天的夜晚有一些特别,仿佛有人在不断给天空泼墨,一层又一层,混沌而朦胧。

整片整片的黑暗从天上浸没下来,吞噬了光明,带来了寒意。

天上剩下的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总会让人有许多想象,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

有人会想到远方的朋友,比如张九龄就写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有人会想到故乡,比如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每个人来说,太阳永远都是那个太阳,可月亮却各有各的月亮。

这一夜的张继有些睡不着,坐在船头,远远望去,水面上有个月亮,随着水波摇摇晃晃,仿佛刚从天上落下来,挣扎着想要回去。

空中飞过几只乌鸦,呀呀呀地叫着,在寂寥的夜晚,更显刺耳。它似乎在嘲笑掉在水里的月亮,也好像在嘲弄像张继这样的北方漂泊客。

抬头望去,天空被枝叶遮挡,从树叶的间隙处,漏下微弱的月光,仿佛给天空铺上了一层霜。

岸边的枫树一棵接着一棵,白天的枫叶透着阳光,看上去是一片火红,可到了晚上,却只是黑漆漆地一片。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在这片黑色的底部,隐约能看见深红的一团,那是靠近江面的枫叶,似乎被江边的渔火给点燃。

在渔火的边缘,也有几个像张继一样睡不着的人,惘然若失。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来自长安,就是来自洛阳,这场战乱,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战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自己还能不能回家?未来还能不能做官?一想到这些无解的问题,顿时有一股忧愁涌上心头,张继连忙把它们都吐露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铛~铛~铛,一阵阵敲钟声从远处袭来,瞬间打破了黑暗中的沉默。

不少人从船舱里钻出来,那么晚了,是谁在敲钟?

是白天看到的那座寺院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铛~铛~铛,钟声仍然徐徐传来,穿透河边的过客,奔向远方的群山。

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从长安到江南,是一段漫长的告别,也许是对家乡的告别,也许是对过去的自己告别,只要是告别,总是充满了忧伤。

人并不习惯改变,尤其是被动地,迫于无奈地改变。

千头万绪,都归到一个“愁”字。

可就在这一晚,这铛铛铛的钟声像一股无形的风,吹散了笼罩在头上的愁云惨雾。

越来越多的人从船舱里出来,妻子抱着熟睡中的孩子,依偎到了丈夫的身边,老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张继抬起头看到,那不是一轮明月正挂在空中嘛,枫叶从树上撒下来,旋转、起舞、飘落到张继的脚下,他捡起这片枫叶,放在手心。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说一声再见,就是和过去的告别,每一次告别,都是另一次新生的开始。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停止的时候,张继也完成了这首《枫桥夜泊》。


C叔的更多诗词故事:


1、《张继的行迹及其他》储仲君

2、《唐代诗人张继简论》邝振华

3、《枫桥夜泊与寒山寺得名考》王金龙

4、《苏州史纪》纪录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