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前言:

恰逢4.23世界读书日,我购得一本绝妙的绘本——《洛神赋》,这是我从一档节目《国家宝藏》上看到的书,一见倾心。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国家宝藏》节目构思精巧,由曹植的《洛神赋》引出画作《洛神赋图》,这是一次相隔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前世的《洛神赋图》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绘制,今生的绘本版由90后叶露盈创作。

前人的惊世之作,需要更深的艺术造诣去解读,而绘本给我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就是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我内心悄然发酵,产生神奇化学反应。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本绘本,可能《洛神赋图》在我的认知里只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瑰宝,却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而叶露盈的《洛神赋》向我敞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她将中国传统的文风、画风和现代漫画技艺结合,展现了洛神不同往昔的绝代风姿,引领我走进了充盈着中国传统风韵的绮丽世界。某种意义上,它降低了我去赏析一副名画的门槛,也让我饶有兴致的去更深的探索《洛神赋》这封跨越2000千多年的情书,背后拥有着怎样的故事。

1.一场邂逅,成为流芳百世的绝唱

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曹植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这篇如今赫赫有名的“情书”——《洛神赋》,记录了一段怅惘的爱情故事。

在途经洛水河畔时,风流才子曹植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宓妃,他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婀娜神姿,充斥着浓浓的倾慕之情。陷入疯狂热恋的诗人,献上了世界最美妙的辞藻。“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动人描绘,已成为千古名句。

他说“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恋爱中人患得患失的不安情绪,让这段爱情变得可爱而又真实。

可惜,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三圣母爱上凡人被囚禁深山,大抵人神之间的爱恋都是这样,终归是要分道扬镳的。即使双方都心生爱慕,却情深缘浅,不得不怅然分离,止不住的泪水,只恨最好的年华里,不能相守。

甜蜜的相遇让人心生神往,悲凄的结局,却更加刻骨铭心,最美的爱情不过如此吧。这样的辞采华茂,真挚细腻,以至于我们不禁要问,这只是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吗?这场奇幻瑰丽、浪漫幻化的爱情,真的只是凭空想象吗?

一旦有了这样的疑问,事情就变得饶有趣味起来。

2.爱而不得的真假错案,历史的层积引人探究。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①作为国产爱情大IP,洛神宓妃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众所周知,《洛神赋》本来不是叫做《洛神赋》,而是《感鄄赋》。曹植在黄初二年被封鄄城候,次年升为鄄城王,即便如此,在《感鄄赋》里,却只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谈特谈渡过洛水时的经历。看来确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别有所感。

《说文解字》里记录,甄字的古音发音为Juan,而“鄄”字读成绢,两字发音完全一致,字形也极为相近。《史记》里也有记载,《司马穰苴传》里写“晋伐阿、甄”,《孙膑传》记录成“膑生阿、鄄之间”。似乎甄、鄄二字,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里通用互文是大致可以确认的。

那么《感鄄赋》其实也就是《感甄赋》,“感甄说”也就由此而来了。

感甄说认为“甄”,指的是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氏,很多人都认为《感甄赋》的原型就是甄后。据《三国志》卷五《魏书·文昭甄皇后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甄氏不仅美貌贤德而且文采出众。这样一位美人,让人浮生想象。

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大多是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凭空臆造的。在《洛神赋》中,“柔情绰态”、“羌习礼而明诗”的女神宓妃,有可能是生活中“惠而有色”的甄后的艺术再现。曹植笔下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风姿,很可能是对照了“姿貌绝伦”的甄后,毕竟,甄后当时确实是不可方物的绝色美人。曹植性情中人,诗书满腹,对清丽妩媚的甄氏有心灵相通的地方,也未可知。

总之,洛神的形象,我认为很可能是以甄后为原型的。

②甄宓若为曹植创作的发端,那么有情感作为诱因吗?

直白的问,就是:曹植、曹丕和甄宓,他们三人是三角恋吗?我认为曹植对甄后的态度,也可能渗透到作品的形象之中,洛神宓妃的形象甚至是甄后与曹植想象的综合以及升华,但,三角恋,可能是过度揣测。

郭沫若曾经做过这样评价:

“这所谓《记》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书,托梦荐枕,献珠报珮云云,确实是怪诞,不近情理,但子建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不然,何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甄后何以又遭谗死,而丕与植兄弟之间竟始终是那样隔阂。”

李商隐留有“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的诗句。

由此可见,许多文人墨客们都是相信曹植与甄氏是有那么一段绯闻的。文人嘛,总是这般感性,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

被推崇为才高八斗的曹植,为后世文人所景仰,而他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嘘不已。古代许多诗人皆自命清高,自认有王佐之才,却鲜有能够真正施展抱负之人。他们的命运与曹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对曹植也衍生出认同感。比如仕途坎坷的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过:“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借着曹植自喻,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但人性总是不止于此的,认同继而会发酵演变出更为丰富的东西。绝世美女甄氏在曹丕手里惨死的经历,及其与曹植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二人联系在一起。在曹丕与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夺嫡故事下、曹丕与甄氏的感情恩怨中,强权曹丕、才子曹植与佳人甄氏的三角爱情眼见就要被“坐实”。看来,古人也喜欢这种曲折离奇的情节,这样的模式似乎更加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构想。

但我想,曹植这样的政治囚徒与甄后之间应该没那么多是是非非。

其一,甄宓是因郭氏而死,而非曹植。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文帝,日益宠爱助他谋取大位的郭氏,甄氏时出怨言,帝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随后,曹丕立郭氏为皇后。甄后因叔嫂暧昧的谗言被陷害致死,大多是野史的揣测。

其二,让我觉得没有实锤的是《洛神赋》写到的宓妃与甄宓其实没有任何关联,因为“甄宓”这个名字那时还并不存在。

绯闻最开始便是那唐代的注书人李善在《邵明文选》中传出来的,而唐朝之前,所有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甄宓”,包括《世语》《魏略》《世说新语》在内的“野史”也没有提到过。对于曹丕第一个正妻和曹叡的生母,一律称“甄氏”、“甄逸女”、“甄后”,历史上有姓无名。而在《昭明文选》讲完“叔嫂恋”的故事之后,甄氏才被叫做了“甄宓”。

所以不是因为甄宓写了“洛神之恋”,而是因为宓妃,而给甄宓起了这个名字。其中曲折多半是文人演绎的罢了。

其三,假设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了文字游戏,如此浅显的小伎俩如何能瞒过曹丕的眼睛。曹魏对藩王的限制,是极其严苛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无情打击迫害。曹丕生性多疑,曹植岂会这样明目张胆。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③惊爆宫闱秘史,曹睿到底是谁的儿子?

曹丕与甄妃的儿子曹睿即位之后,下诏改《感甄赋》为《洛神赋》。皇帝大概都是怕闲言碎语的,不欲有瓜田李下之讥,对自己母亲名节有损,这样的行为,被认定为“此处无银三百两”。

也让群众把目光聚焦曹睿,有很多人根据史料记载的时间线索猜测他并不是曹丕之子。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后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绍舍,姑乃捧(甄)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遂为迎取。

《世语》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三国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鄴。

分析下来,曹军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邺城,曹丕同月迎娶了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这一年出生。算算时间,也就是说,曹睿并不是曹丕的儿子。这等宫闱秘史,居然在正史的记录下,阴差阳错的被世人发现了?

其实这都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漏记明帝出生时间的情况下,将其死后记做36岁,这实际是记录了虚岁!

从此事上看,古代与现代并无差别,对文坛的明星、皇家的公子的私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无端的臆测。

3. 命运馈赠的才华,却抵不住颠沛流离的命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云淡风轻的看待历史,清代的潘德舆言辞激烈的说:

“子建人品甚正,志向甚远……即《洛神》一赋,亦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其赋以朝京师还,济洛川入手,以‘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收场,情词亦至易见矣。盖魏文性残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谗谤而多哀惧,故形于诗者非一,而此亦其类也。首陈容色以表其才,次言信修以表其德,继以狐疑为忧,终以结交为愿,岂非诗人托讽之常言哉?盖魏文性残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谗谤而多哀惧,故形于诗者非一,而此亦其类也。首陈容色以表其才,次言信修以表其德,继以狐疑为忧,终以结交为愿,岂非诗人托讽之常言哉?”

不止是他,何焯、丁晏、朱乾等人都不支持《洛神赋》背后爱情剧的初设。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他们大多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感甄说”里坚信的叔嫂之恋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他们认为曹植以“洛神”自比,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对应着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也就是说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这种说法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一段美好爱情的赋文变成了职场表忠心的砝码,这显然不太合理。

首先,世人皆知曹丕曹植两兄弟的关系一直水火不容。夺嫡之时及登上帝位之后,曹丕屡次迫害曹植及他的好友,如果说曹植对曹丕畏惧、愤怒都有迹可循,说心悦诚服地效忠却很难找到佐证。

再者,写《洛神赋》之前,任城王曹彰暴毙,曹植返回封地途中,又被迫与兄弟分离,曹植当时的心情是极度悲愤的,低落的。是以突然作赋中抒发自己与曹丕的君臣之好,表达自己寄心君王的的愿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成长在动荡的年代,又受父亲曹操的影响,他不可避免的渴望建功立业。所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即使后期的曹植屡遭迫害,迁徙频繁,他也依旧希望有所为。可惜可叹,他从立志报国到壮志难酬,凄苦半生。他的天赋,让他站在了风口浪尖。如果,他仅仅只是一个纵情恣意、才高八斗的文人,那么他的一生,也许就会少了这些波澜曲折。

只是这样,他就不是他了,不是我们心中的曹植了,也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洛神赋》。

4.饱受压抑的悲苦与孤寂,虽不语却有人懂。


曹植「洛神赋」穿越千年的情书,背后隐藏着什么?

从历史回到绘本《洛神赋》,叶露盈说,她找到了与曹植之间的共鸣,体会到了曹植的孤寂。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我说:最苦的便是这求不得,放不下......

文章与画面互相交融,穿透这场曲折离奇的爱情,我仿佛看到了曹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怅然若失。我也看到他在失望中未曾泯灭的希望之光,恍惚之间却又坚定而执着。只是,他终究无法把握飘忽的时局,受人挟制的命运。

所幸,各朝各代都有读的懂他的人,懂他的文字,懂他的悲苦,极力的去诠释每一段故事。

翻开历史,原来如此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